如今的购物中心中,烧烤摊、饺子铺、面馆等源自街头巷尾的小吃品牌陆续升级入驻,无论何时都能凭借高坪效吸引大量食客。最近,一家在上海弄堂里默默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馄饨老店——耳光馄饨,也正式走进了现代化商场。从门店设计到菜品呈现,全面焕新,彻底告别了昔日“简陋破旧”的街边摊印象。每到夜晚,新店门口依旧排起长队,食客们慕名而来,只为品尝那碗被戏称为“被打耳光也不撒手”的荠菜鲜肉馄饨和酥香炸猪排,这一景象早已成为原址小巷的一道独特风景。

人均30元的夜宵传奇 曾婉拒迪士尼合作邀约
关键点:因人气火爆,市面上出现大量仿冒门店;但正宗店铺生意始终未受影响。1997年,耳光馄饨由一对夫妻在上海肇周路创立,人均消费约30元,曾是整条街夜宵时段的“人气王”。尽管多次收到商业合作邀请,包括迪士尼的入驻邀约,店主均选择婉拒。每逢饭点,店外总是排起长龙,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食客专程前来打卡。
店面空间狭小,顾客大多坐在店外的小板凳上用餐。不少明星如鹿晗、胡歌、谢霆锋都曾在社交媒体晒出在此用餐的照片。“耳光馄饨”之名,坊间流传的说法是“好吃到被打耳光都不肯松口”。随着口碑发酵,山寨门店层出不穷,为正本清源,店主在招牌上特别注明“上海仅此一家”,以示区别。
店内最受欢迎的是荠菜鲜肉馄饨与炸猪排。不同季节还有专属吃法:夏季主打冷馄饨配花生酱,冬季则供应热腾腾的汤馄饨。近二十年来,许多食客呼吁其开设分店,但高昂租金与激烈竞争让扩张计划迟迟未能落地。直到近年消费趋势转变,才促使老板下定决心,从家庭式作坊向品牌化、连锁化转型。
从“土味街摊”蜕变为“文艺网红” 品牌化路径凸显差异化
关键点:采用透明厨房与简约白调设计,成功转型为文艺风格网红店,仍维持高人气排队现象。2017年6月,耳光馄饨以全新面貌亮相上海安远路新天大厦商业区。从品牌视觉、空间布局到餐品制作流程,均进行了系统性升级。即便如此,饭点时段新店门口依旧人潮涌动。
新店面积达250㎡,大面积落地窗让路人一眼可见店内全貌。整体采用白色极简风格,厨房为开放式透明设计,2至3名员工现场手工包制馄饨,营造出干净、精致又不失烟火气的用餐氛围。餐具也经过精心定制,碗筷上清晰刻有“耳光馄饨”字样,体现出对品牌形象建设的高度重视。
除环境与体验升级外,价格也略有调整:原先5只馄饨8元,现为9元。值得一提的是,老店仅限夜宵时段营业,而新店已实现全天候运营,并引入iPad智能点餐系统。尽管软硬件全面提升,这一转变仍引发部分消费者与业内讨论,也让创始人对未来发展方向产生审慎思考。

从小巷摊点迈向品牌连锁 老顾客一路追随
关键点:论粉丝忠诚度,老牌街边店依然占据优势。有人认为新店面积过大,削弱了昔日“排队打卡”的社交传播效应;也有人感叹,连锁化后少了巷子里那份市井烟火气。但更多人指出,变的不是店铺本身,而是食客的心态。只要坚持品质与初心,辅以更完善的软硬件支撑,耳光馄饨未来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近年来,不少经营数十年、常年排队的街边老店纷纷开启品牌升级之路,且普遍采用文艺清新风格。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用餐环境的革新,更是对新一代消费者审美与体验需求的回应。类似案例还有北京胡同里的“张妈妈特色川味馆”,过去仅7张桌子,高峰期日均翻台超20轮,食客需排队一小时以上才能入座。
如今,“张妈妈”也在三里屯开出酒吧风格新店,始终强调“味道不变、菜品如初”。从耳光馄饨到张妈妈,再到近期走红的沙县轻食,这些品牌不约而同走上从小摊到精品店的升级路径。有的受市场驱动主动转型,有的则因城市改造被迫另寻出路。
无论如何,这都是餐饮行业演进的自然结果。耳光馄饨通过多年积累形成的忠实客群,已自发转化为品牌流量基础。相比短期爆红的“网红店”,这类历经时间检验的老字号所凝聚的用户黏性,无疑更为深厚与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