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餐网消息,11月14日,为全面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全力塑造“重庆小面”城市美食IP,“重庆小面·面行天下——2025重庆小面产业发展大会”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政府义渡会议厅盛大召开。
据悉,本次大会由2025重庆小面文化节组委会主办,汇聚了来自政策制定、学术研究及企业实践等领域的多位专家与行业代表,围绕标准化建设、连锁品牌打造、营销创新、资本引入与文化输出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重庆小面走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路径与潜在机遇。
会上,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受邀发表题为《餐饮行业趋势与重庆小面的破局机遇》的主旨演讲。以下为其演讲中的核心观点摘录:

△红餐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唐欣
餐饮整体增长放缓,结构性转型持续推进
唐欣指出,尽管2025年宏观经济有所回升,但餐饮行业仍处于低速增长区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7月与9月,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速均未超过1%,行业复苏步伐较为迟缓。
据红餐大数据统计,2025年9月,多数细分餐饮品类门店数量同比下降,其中火锅与烧烤分别下滑17.5%和11.8%,仅饮品赛道实现5.7%的正向增长。整体而言,前期“开店潮”带来的内卷压力虽有所缓解,但市场仍处于“增量有限、存量博弈”的竞争格局。

在消费结构方面,满足个人日常饱腹需求的“悦己型”餐饮占比显著上升,而高端商务宴请类消费持续承压,行业整体呈现“大众化、高性价比”的演进趋势。
面馆赛道稳步扩容,地域特色品牌加速崛起
唐欣强调,2020至2025年间,全国面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小吃快餐赛道中增速仅次于西式快餐。重庆小面、陕西手工面、兰州牛肉面、武汉热干面、苏式面等地域特色面食品牌不断涌现,区域代表性品牌逐步成型,地方风味面食的品牌化步伐明显加快。
作为西南地区标志性美食,重庆小面凭借“麻辣鲜香”的味觉辨识度与亲民定价,长期稳居消费者关注前列。
近年来,重庆小面门店从本地出发加速向全国拓展,赛道活跃度大幅提升。其中,“遇见小面”“秦云老太婆摊摊面”等品牌门店数量均已突破数百家,成为扩张速度与规模效应兼具的行业标杆。2025年4月,“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力争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凝聚多方合力,共推重庆小面迈向品牌化与规模化
回顾发展历程,重庆小面已历经萌芽、初步探索、缓慢扩张及稳步发展四个阶段。
当前,该品类正处于品牌化与规模化跃升的关键窗口期。众多品牌正积极布局连锁体系,在产品迭代、运营提效与场景延伸等方面持续投入,为整个赛道注入新动能。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供应链整合能力不足,仍以传统手工制作为主;品牌运营意识薄弱,重口味轻管理;资本关注度不高,规模化动力欠缺;同质化现象突出,品类热度面临下行压力。

唐欣认为,重庆小面要实现突破,亟需地方政府、餐饮企业、供应链公司、投资机构以及媒体与行业协会形成协同机制,构建产业生态共同体。

具体而言,供应链企业可通过优化原料采购与品控体系,提升面条与浇头品质,助力品牌降本增效;餐饮企业应深挖细分价值,强化门店运营与精准营销;地方政府可依托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与政策扶持,放大“重庆小面”IP势能;投资机构则可借助资本力量,推动优质品牌实现规范化、规模化扩张;同时,媒体与行业协会应加强文化传播、搭建资源对接平台,促进行业自律与良性发展。
展望未来,在政府引导、品牌创新、资本赋能、供应链升级与媒体传播的多维驱动下,重庆小面有望从地方风味小吃蜕变为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与产业硬实力的国家级名片,并在中国餐饮品牌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