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马路边边创始人郭一凡发现当时烤鱼的瓶颈,复制性弱,对厨师人工要求特别高,很难做到产品的标准化,再加上自己没有团队,只有自己和厨师长两个人。随着市场的发展,一大波餐饮人涌入烤鱼市场,实力悬殊差距日益增大。

正是通过满当当,他认识了成都餐饮走的比较靠前的前辈和行业媒体,看到串串店的机会;在思考如何去厨师化的同时,郭一凡发现泛火锅类的产品比较容易实现标准化;随着小郡肝串串的爆红,也验证了做串串的可行性,以上三点让他更坚定想要做一个能代表成都的串串品牌。
2015年,郭一凡开始从产品、味道、名字、装修风格、餐具等等各方面,从0开始构想。2016年,经过一年多的思考和调研,第一家店开业于成都致民路,马路边边构想落地。
郭一凡作为老成都人,他记忆中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都的麻辣烫,是一个蜂窝煤,架起一口锑锅烫几串菜,香油蘸着海椒面,就是这个老味道。马路边边真的花了心思和时间帮消费者找到成都串串的老味道,在口味上坚持自己的独特性。

何为马路边边?基于郭一凡记忆中最早的成都串串,推着摆满串串的三轮车,顾客在马路边吃,“马路边边”四个字首先就有了接地气的调性;其次这四个字发音是ABCC,ABCC这种排列组合念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容易记忆;对于消费者而言,马路边边四个字既是串串的品牌名,同时从名字里也能感受到店内装修风格和特色。
如此解释,马路边边这四个字简直令人拍案称赞!
郭一凡说,最开始创建马路边边时,他们就定下了“室内打造成室外”的5D魔幻装修概念。马路边的电线杆、街道的井盖、路砖等全部移植到室内,室内的墙面3D彩绘,任何场景画面都能逼真的印刻在墙面上,而且场景之间是可以连起来看的。
在有着穿越之感的场景里,出现一个收银台会让顾客觉得突兀。于是收银台做成了80、90后记忆中的小卖铺,里面有:跳跳糖、无花果、麦丽素等等。独立看这个场景,它就是一家五脏俱全的小零食铺子,但是放到整个餐厅里,它又兼具了收银功能,毫无违和感。

桌椅选择也颇有用心,吃过马路边小摊的人,都知道那里摆放的是小桌子小椅子,马路边边店内也用小桌小椅还原了马路边吃饭的感觉。
在颜色选择上,2015年以前几乎没有餐厅会选择用蓝色桌椅,但郭一凡认为蓝色代表天空,而且80年代的老背心就是蓝色,所以蓝色的复古之感和独特性符合马路边边的调性。
成都目前已经有10家马路边边直营门店,创始人用一丝不苟的心态来完成这样的巨匠作品,用心搭建一个穿越式用餐体验空间,成都每家分店都能完美地与当地老成都街道建筑产生共鸣。
马路边边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