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牛肉拉面是甘肃的餐饮“名片”,并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不仅在兰州当地解决了数万群众就业,外出开牛肉拉面馆也成为很多甘肃人务工的重要选择。但据业内人士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共有5万多家兰州牛肉面馆,其中有60%至70%的面馆实际为青海人所开。如此便不难理解,青海人开的“兰州拉面”为何敢上门指责兰州拉面破坏行规。
“青拉”与“兰拉”之争,表面上看是行规之争,本质则是品牌之争,暴露出拉面市场品牌建设工作滞后。
一方面,“牛大碗”之争也与行业协会、管理部门工作不力有关。早在2009年,兰州牛肉拉面就已注册商标,并出台了相关规定,对获得商标使用权的企业和个人实行动态管理。但实际上,除了少数开展连锁经营的餐饮企业外,兰州市大部分牛肉面馆对此规定非常重视。后来,甘肃省人社厅又申报《兰州牛肉拉面制作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获得人社部批准。几年过去,兰州拉面在规范化和职业化发展方面已经有所进展。
擦亮牛肉拉面的招牌,加大品牌保护和监管力度,加快推进兰州牛肉拉面职业化、标准化进程,不仅关系到百年饮食品牌的传承,也能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从掌握谋生技能到致富技能的转变。与此同时,青海拉面在经过多年积累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不妨探索建立自己的拉面品牌,既省去许多口舌之争,也能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与兰州拉面一较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