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化隆县三个民族兄弟抱团致富的故事

2024.02.20 17:20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
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发布,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有一个青海化隆拉面馆,店面虽然不大,却有3个“老板”,并且分别是回、藏、汉三个民族,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亲如兄弟,将拉面馆打理得红红火火。
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有一个青海化隆拉面馆,店面虽然不大,却有3个“老板”,并且分别是回、藏、汉三个民族,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亲如兄弟,将拉面馆打理得红红火火。

2002年金马藏历年刚过,化隆回族自治县二塘乡香里胡拉村19岁的藏族小伙却洋,看着村里的年轻人陆续进城打工,心中不禁也盘算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去外面的世界多多少少需要些盘缠,就他家当时的条件,把家底掏空也难以成行。可是他那颗萌动的心再也无法静下来,东借西凑了些盘缠后,他只身去了上海。幸运的是很快被一家拉面馆招去当跑堂,每月工资是200元。虽然工资低了点,但比起在家的穷日子,这让他感到很有盼头。两年时间里,他不仅学会了拉面手艺,而且还攒了点钱,娶了媳妇,在创业路上淘到了第一桶金。这让却洋备受鼓舞,便带着妻子闯深圳、进宁波、走郑州……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

经过4年的闯荡,却洋从跑堂变为了拉面师傅,收入也翻了好几番,但是经过了开眼界、换脑子、积经验三级跳的他,想拥有一家自己的拉面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虽然省吃俭用存了一笔钱,可是离开一家拉面馆所需要的投入还相差甚远。后来得知,年长他一辈的同乡回族拉面老板马木沙的苏州拉面店里缺少人手,于是将合伙开店的想法告诉了马木沙。马木沙一直看好却洋做人真诚,做事踏实,便一口答应,并雇用同村的贫困户汉族孤儿许国旗当打杂。就这样,一个由回藏汉三民族共同经营的拉面店从此成为行里的一段佳话。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三个民族的拉面人情同手足,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没有发生过一次矛盾和纠纷,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回汉藏亲如兄弟的民族团结史,也让各自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许国旗虽然在店里打杂,但是马木沙和却洋对其十分照顾。工资从刚开始的每月900元逐步增加到了4000元。许国旗逢人便说:“我们是真正的弟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化隆县出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带薪在岗加实训的创业办法,许国旗符合受助条件,这也让他干劲更足,羽翼渐丰。后来在马木沙和却洋的帮助下,许国旗终于展翅单飞,另立门户开了一家拉面馆,加入到了拉面老板的行列。

许国旗单飞后,马木沙将原本属于自己的拉面馆连帮带送盘给了却洋一个人经营,自己远走他乡继续着他的创业之旅。从此,却洋也成了名符其实的拉面老板。他十分珍惜马木沙留给他的“这一亩三分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有机会开一家更好的拉面店,但是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店。这个店带给了他太多的回忆、幸福和值得守望的情怀。他告诉记者:“我这几年一直坚持开着这个拉面店,想守住过去我们几个人的那份情分,马木沙老哥把这个店交给我,我得守住这个根……”

却洋的这个店几乎浓缩了所有拉面人的经历,亲帮亲、邻帮邻,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却洋对此深有感触,正因为有了回族兄弟马木沙当初真诚抱团取暖的情怀,才有了许国旗的今天,也有了却洋的今天。2013年,他投入30多万元改造了老家的土胚房,清一色的木质藏式房,三室两厅一厨外带两个储物间。2016年,他购置了一辆轿车。如今,他的两个孩子都在苏州上学,每年收入在6位数……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面对今天拥有的一切,却洋深知是故土兄弟的帮扶让他过上了好日子,是苏州这座城市给了他发展的机遇,对此当涌泉以报。他在苏州市率先发起“爱心拉面”活动,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当地环卫工人免费供餐。最近在连线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三年疫情期间,他积极加入到苏州市抗击疫情志愿者队伍中,免费给一线送拉面,得到了苏州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他还先后给家乡二塘乡和香里胡拉村捐献口罩2.4万只。

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他经营的拉面店被化隆县委县政府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店”,他个人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21年,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被选举为化隆县政协委员。

这三个民族“兄弟”互相支持,亲如一家,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他们争做“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践行者,让化隆民族团结之花在全国各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化隆县三个民族兄弟抱团致富的故事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青海省拉面产业行业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

青海省拉面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