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湾古镇在景区建设中嵌入安置区域内农户
党员们组成演出队正在练习唱歌
四川新闻网德阳4月9日讯(记者 余娜)位于白马关“三国蜀汉文化旅游”景区的倒湾古镇,是在景区建设中,通过“嵌入式”安置区域内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建成的集文化、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占地80余亩,安置农户107户、333人,把安置点建成了景点,把安置区建成了景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进入古镇,一家叫“木林森”的农家乐正开门迎接客人,老板尹华保喜滋滋地告诉记者,2011年3月15日开了这家店,如今刚好一年,收入都有20、30万了。“每天有6、7桌客人,忙不过来了请钟点工。”他还说,“现在村里有10多家这样做餐饮的,规模比我大的还有好几家呢。”
在新农村建设中,罗江白马关以古镇为核心,打破地域界限,将毗邻的蟠龙镇宝峰村纳入规划,无缝对接两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组团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探索丘区“亦农亦游新农村综合体”发展模式。
2012年春节,白马关镇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商家月均营业额5万元,最高达18万元。全年共接待游客7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2011年3月1日,省委书记刘奇葆视察白马关镇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情况时给予“规划好、机制好、效果好”的高度评价。目前,小区域已经开始影响大环境。
传统产业新型化
利用生态、文化、区位优势,拉动古镇经济,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现有农家乐、乡村客栈、茶舍、书吧50余家,三国文化、古镇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交相辉映,良性互动。农民“楼上安居,楼下乐业(就业创业)”,越来越多的农民依托“一产”转战“三产”,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产业提档升级、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不离乡、不离土、不变身份,实现了就业“本土化”。
新村功能城镇化
新型社区建设以空间聚合促进了资源的集约配置和综合配套,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一体化。已建成3个新型社区,入住农户320户、900余人。社区扎根景区,农民宜“居”宜“业”。水、电、气、有线电视、宽带入户,村社道路网络化,医务室、警务室、阅览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新型农民市民化
建立新公民培训基地,由党委、政府组织,委托专业培训学校作为第三方,道德规范、技能培养并重,抓培训,提素质,助创业,培训农民1200余人次。分类引导群众,承认农民的个体差异,有能力的鼓励创业,有技术的安排就业,有资源的当好业主,让新农民、新公民成为发展的主力。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区域内农民自信心、归属感明显增强,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农民向“市民化”的跨越。
社会管理民主化
把民主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让群众愿参与,有选择,能作主。成立业主建设委员会,开门规划,阳光建设。建立新型社区居民管理委员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区域内6个村、56个组全部推选“定向代表”,推行“村民议事代表制度”,形成群众有序参与的制度化途径,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议。实现“替民作主”向“以民为主”的跨越。
建设推进市场化
坚持“整体规划、项目推进、分段实施”,以项目建设打造投资平台,以财政投入撬动市场商机。把生态、文化、区位等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整合一切可用的资源,让资源转化成资本。试行农房确权、农地质押贷款、小宗土地拍卖,将生活资料转变成生产资料。“公”为“私”用——明晰农民资产产权,激活农村资本市场。引进锦绣天府公司,投资5亿元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景区内住房、营业房分别达3000和6000元/平方米,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下乡。
记者了解到,按照“因景(产业)建点,建点成景”的模式,白马关景区内将建设12个集生产、生活、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集合体,每个集合体就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旅游小镇,预计入住农民6000人,集中居住率达90%以上,实现农村向“城市化”的跨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