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服装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
——“2013四川服装大会”高端论坛掀起新锐思想风暴
(中国纺织报记者 周冬梅) 2013年12月27日下午,“2013四川服装大会”进入论坛环节,主题为“服装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论坛就服装企业“如何从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如何在结构调整中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服装业何去何从”、“行业结构变化与产业升级”等话题进行交流、对话与全面解读。
诸多红利创造商机
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淑琼
2014年,四川省的服装企业将面临的问题:一是国际竞争压力,低端产品竞争激烈,四川劳动力优势正在消失;二是国际消费环境变化,外贸型企业出口转内销后,国内市场将更加局促;三是行业约束,对粗放式发展的企业而言约束更大;四是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提升四川省纺织服装企业的竞争力,结构调整是必经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四川省服装行业带来新的红利。发展红利、创新红利、市场红利、新兴市场红利,直接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高,间接推升了在纺织服装消费上的支出。四川省纺织服装企业应把握政策红利,具体来说应在5个方面作调整: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省服装企业在中间的生产环节能力较强,设计和销售薄弱。可生产商只占产业链10%的利润,应原创服装品牌。二是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要素;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品牌提高附加值,提高经营管理。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设备水平;五是提高人才素质。加强与院校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合作。
服装家纺产业如何从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
四川省华茂恒业投资集团总裁 崔泮为
华茂主要服务服装企业,也有加工企业。家纺的时尚和服装时尚有区别,家纺更注重舒适,服装更讲美观时尚。服装家纺产业如何从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可从5个方面思考:
一是重视研发设计。甲骨文、微软等世界五百强公司将15%~25%的纯利润投入研发设计。我国的华为算是对研发设计最看重的公司,也仅仅是拿出15%作为研发设计。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创造不了时尚,法国巴黎时装周上有一部分独特设计的时装是中国人设计的,而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缺乏设计环境、急功近利,企业不愿意把财力、物力投入其中。
二是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即将过去,定制成为时尚趋势。中国人对于着装的需求已经在改变,在何种场合穿怎样的衣服已经开始被重视。服装品牌文化如何植入服装其中,服装如何演绎文化都需要服装人思量。
三是服装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要思考。重视定制文化;与场所融合,在相应场所出售适合场所的服装;文化融合,服饰的文化和所在地域的文化相匹配;销售融合、联合营销,比如婚纱销售后的返券可去其他地方售卖。
四是处理库存的方式可以更柔和一些,让库存售卖变得更有尊严。企业不能一味地降低价格,电子商务和郊区奥特莱斯都是比较好的售卖手段。
五是拥抱电商,非排挤。电子商务是一种新的销售方式,应该去拥抱它,电商和实体店的结合是必须考虑的销售方式。有数据显示,由于实体店缺少服装型号引起的跑单占到跑单量的30%。比如衣服试好了很喜欢,但是没有所需要的型号,旁边有二维码扫描后,输入所需要的型号,第二天服装就能寄到你家。这样的方式就能减少跑单,提高销售额。
产业步入内涵式发展快轨道
中国服装协会顾问、原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蒋衡杰
当前中国服装业发展环境比较复杂,问题和困难也比较多,从全球经济的低迷到中国经济的调整,从消费增长的放缓到加工制造综合成本的提高,从产业要素的变化到竞争格局的重组,中国服装业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然后这些考验又将成为新发展的重要契机。面对新问题新矛盾,中国服装业以强国建设为目的,以转型升级为方法,整个产业真正步入了内涵式发展的快轨道,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创新能力提升,集成创新体系日益完善。企业更加重视洞察市场,进行品牌品类;
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产业协同更加密切,全球资源一体化,通过跨界、多元化发展全面打造产业链。
科技水平大幅提高, 两化融合步伐加快。全行业高新技术研发活跃,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普遍,工业技术化程度提高。
品牌形象逐年丰富,品牌内涵愈加饱满。中国特色的服装品牌群体基本形成,众多品牌开始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一批中国原创品牌走向了国际时装周、博览会和终端市场。
跨国整合实现新突破,国际化运营迈向新高度。在全球化的视野中,企业积极嫁接国际优质资源。
反观四川服装业,下一步的发展一定要改变观念,从几方面入手:
一是抓住供应链环节,进行流程改造,探求客户市场,不断完善客户体系。从审美角度、功能性、生命健康等方面,走产品创新之路。
二是加大现代化数字信息化的应用,以提升效益。我们要积极推广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逐步形成新优势。在未来工作中,主要研究整合之道。四川省服装首先要对订单实现整合,在承接订单转移方面做出新努力。
大数据时代 服装企业何去何从
红领集团常务副总裁 李金柱
服装企业想明白了“谁生产、怎么生产、谁消费”这个问题就有路可走了。改变未来的十大科技中个性定制被排在首位。传统行业要生存必须融入大数据时代。
今年4月,红领集团花费10余年心血打造的RCMTM (RED COLLARMADE TOMEASURE个性化量身定制,RCMTM.COM)平台正式上线了,这支“全球西装高级定制全生命周期彻底解决方案供应商平台”的“宝剑”一出鞘,立即在全球个性化定制服装领域引起了轰动。平台上线以来,吸引了全球个性化定制服装领域代理商的关注,红领集团从众多代理商中谨慎选择了300家,负责红领集团在国际市场的开拓。
RCMTM是红领集团 “两化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一大硕果,从2001年以来,红领集团投入巨资自主建设服装定制技术研发平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个性化西装定制平台”,重点提高信息化技术在服装定制全过程中的应用,加强服装设计知识管理与敏捷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数字化、服装工艺设计数字化等研发工作。RCMTM平台可以为西装定制客户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有关西装定制的每一个细节这个平台全都考虑到并有相应解决方案。RCMTM的目标是“让定制不再奢侈”,这解决了国外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服装可望不可及的状况,满足了国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因此RCMTM的业务能迅速在国外推广开来。
RCMTM让红领集团从低端制造业中走出来,一件个性化定制西装的加工费为1200元~3000元,大约是贴牌生产一件西装的十倍。不仅如此,RCMTM使红领集团掌握了在全球西装个性化定制领域的话语权,可以说,红领这十年来的转型升级之路为传统制造企业打造了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模板。
竞争手段策略与革新想法思维要落地
中研国际尚道咨询公司ceo 张猛
随着服装市场的逐步成熟,服装业的改革是消费市场倒逼的,希望服装企业走得紧密些。资源整合,平台建设是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于企业转型,分享一些个人经历。在某老总想自创服装品牌前来咨询我时,我提出两个“不”,第一不看定价,第二不出江西。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现阶段这个品牌开始盈利。这说明,转型的路很艰难,需要认清方向、制定规则。
2007年4月15日去某年销售4亿元的运动品牌做最年轻高管,通过3年的努力,2010年此品牌年销售额已达到20亿元。这是因为从耐用品学经验,美的空调的常务副总来做对标,我们发现服装企业落后耐用品企业10年, 2011年的时候对标快消品品牌——诺顿红茶的运作模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说明,转型需要跨行业学习。
2012年,在我担任某男装操盘手时发现,中国服装品牌做副牌就死,成功的极少。在与周少雄聊天时,谈到马克华菲为何成功,他指出是因为完全单拎出来做的,在用做商品的理念做副牌。做副牌有3点经验:第一,原来的人一个不用;第二,原来的机制平台标准一个不用;第三,老板有否定权,没有选择权。
展望行业未来的兼并重组,运营能力强的企业在兼并重组上优势更强,而非前期的大体量企业并购小体量企业。比如,北京王府井的设计师集成店的崛起不是因为资金量庞大,或是胆量,而是运营能力、管理能力。
一个企业核心能力、资源最重要,在为华东品牌孕妇装数一数二的品牌做咨询时,我曾谈到只要企业能在渠道资源、行业资源、政府资源上做到领先,不管体量是否大,后发实力都会强。
总之,竞争手段策略、革新想法思维要落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才能实现真正的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