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打破认知误区,这些策略让你提升自有品牌开发能力

2024.02.22 01:16中国零售业博览会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CHINASHOP2019)新闻资讯频道可查看零售行业最新动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研究报告、展会最新进展等第一手资料。

在CCFA新消费论坛——2023中国超市自有品牌峰会上,元旨数据科技创始人张智强带来了关于自有品牌的主题分享,并接受CCFA采访,从品类管理的视角出发,分享了他对当前国内自有品牌开发的观察和思考,并对如何做好自有品牌给出了相关建议。以下为内容整理。

1683265960193062.png

一、打破认知误区

过去几年,自有品牌在国内实体零售行业中的热度很高,很多零售企希望通过品类管理对自有品牌的促进,帮助企业提高利润,提高顾客满意度。

但在实践中,企业所遇到的情况跟理想状态差距较大。比如,一些零售企业会鼓励门店员工向顾客推销自有品牌商品,甚至会给销售自有品牌的员工提供额外提成,这跟品类管理理念背道而驰。

此外,还有一些零售企业在门店中用自有品牌商品替代一线品牌商品。但实际上,不少顾客会更喜欢一线品牌。零售经营,要先有顾客到店,才有机会做生意,如果完全用自有品牌替代一线品牌,企业会损失很多顾客。

从零售经营的基本公式来看,毛利额不等于毛利率,高毛利率的商品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高毛利额,因为销售可能会有变化。这背后的销售额取决于两个因素,交易笔数和交易规模。交易笔数反应顾客对门店的喜好程度。

在产能过剩、产品过剩、门店过剩的时代,零售企业一定要学会为顾客选择商品,让门店成为顾客选择的对象,这是零售经营的基本逻辑,也是品类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的问题。

二、品类管理对自有品牌的促进

品类管理有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按顾客需要和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对门店商品分组管理。

二是,品类分组的商品在门店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三是,门店经营资源的分配,以品类角色和贡献为依据,照顾主客观两方面因素。

一个企业要把品类管理的三个原则在实践中落实,需要有六个方面的工作,包括两个核心的要素:经营战略的梳理和业务流程的推行,以及保障要素:报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团队能力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升级,与供应商协作关系的提升。

品类管理对自有品牌的促进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自有品牌采购的对象不是产品,而是产能。

二,自有品牌与门店品牌要有强关联性,互为背书关系。

三,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要以品类为经营单元。

四,自有品牌的好坏要跟品类角色结合做判断。

五,自有品牌商品需要表演,而表演是产品本身的表演,不是人为强加。

六,与一线品牌对标,对比陈列是自有品牌成功的重要起点之一。

七,与优秀的供应商合作是自有品牌成功非常必要的条件。

三、做好自有品牌开发的五个方面

零售企业开发自有品牌需要从商品规划、企业,品牌形象内涵等角度出发,有五个方面需要进行细致考察和分析:

一是,目标顾客需求。比如你的目标顾客是哪些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什么变化?他们有哪些需求未被满足?你有哪些地方可以超越他们的期待?他们的购物行为受什么样的影响?

二是,从市场格局、竞争格局和市场趋势进行判断。比如当前哪些品类处于比较好的成长期,哪些品处于衰落期等。

三是,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比如企业擅长哪些方面,团队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企业需要有多方面的经营能力,去理解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四是,企业的供应商资源。零售企业需要清楚认识自身在社会经济循环中的价值。零售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在产品研发上,需要依赖优秀供应商一起合作。

此外,零售企业需要加强自身在门店端认识顾客、了解顾客的能力。目前,在自有品牌开发上,很多零售企业关注的主要是价格、利润率,部分强调品质,但是在营销上关注较少。因此,企业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提升对消费者的理解能力。

从未来发展看,自有品牌下一阶段竞争或者极具增长潜力的品类是生鲜品类。这也是当前一些国内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的亮点所在,比如门店里的现场加工食品。当然,做好生鲜自有品牌也有挑战,比如产品标准化,全冷链管理,这需要企业不断提升供应链水平。

打破认知误区,这些策略让你提升自有品牌开发能力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中国零售业博览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