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集团董事·合伙人·印力集团总裁王海武先生为《商业洞察-购物中心行业研究报告》(2022-2023)题写序言——《追光而行》。文中,他凭借独特的商业洞察,紧密结合商业发展现状,对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商业运营者、消费者、商户三者之间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立足高点发掘创造商业价值的本质所在,同时在方法论上给行业中的管理经营者带来启示和思考。
万科集团董事 合伙人
印力集团总裁
王海武
2022年底英国科林斯字典发布的年度词汇是“Permacrisis”,最形象的译文或许应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处复杂环境,我们需要回归商业本质,方能拨云见日,追光而行。
从本质上讲,商业是链接消费者和商家的平台,我们的价值就是为双方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因此商业的一切变化都要与消费者和商户的变化相耦合
从消费者端看,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新潮流、琳琅满目的新商品、随处不在的购买链接和无孔不入的营销广告……“购买”变得唾手可得,因此围绕消费者“钱包份额”所展开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渠道俯首皆是,但满足大家精神和情绪需求的场域仍以线下为主,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体验恰恰是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线下商业的独特优势。我们认为,商业未来的竞争,要从争取消费者的“钱包份额”转为“时间账户”。因此,从产品到内容,从方法到关系,商业都要围绕“时间”而进化;
产品场景从“精致”到“用心”。既然体验是线下商业的优势所在,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不仅仅是硬件设计,而需要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和体验设计(experience design),从消费者旅程和峰终体验出发,将故事线贯穿与多个场景流中。
业态组合从“购物”到“体验”。购物中心中的餐饮、娱乐、社交、体验等相关业态比重不断增大,印力已初步形成“零售-餐饮-娱乐”并重的业态组合骨架,这些也往往是消费者驻留购物中心的核心因素。
空间运营从“皮囊”到“灵魂”。今天的消费者更看重一个场是否具有“有趣的灵魂”、能否产生”精神同频”。印力旗下各购物中心项目积极举办赛事、社群活动、文化事件等,这些软IP运营让商业空间持续增加“场格魅力”。
消费者运营从“粗放”到“精细”。会员数量的粗放增长并不能带来消费者真正的认同与忠诚,我们更需要灵活运用会员、社群、媒体矩阵等多种工具,基于消费者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运营,而由此带来的客户粘性则在另一维度上支撑了“时间账户”的增长。
消费者关系从“客户”到“伙伴”。传统上, 商业运营者们将消费者称“客户-customer”, 英国百货公司Selfriges创始人首次将消费者称为“客人-guest”,但我们相信未来,消费者可以参与从项目策划到运营的全过程共创,从而成为我们的“伙伴-companion”。
从商家端看,不断涌现的新国货品牌正在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重塑着中国商业的供给侧。正如日韩上世纪所经历的一样,中国的文化自信正通过商业舞台逐步绽放,而本土品牌的品质与创新也不断获得市场认可。相应地,商业应从“传统招商”转向与商户的“共创”。
商业空间从“容器”到本土品牌“孵化器”。面对新消费品市场格局,印力开启“新国货计划”,希望通过合资、联营等灵活的方式助力其发展壮大,让更多新品牌异地开店,也为各地的商业带来新鲜的首店资源。
与商户关系从甲乙方到共创者。印力的项目中,越来越多的门店是定制化门店,或基于商业主题,或依托在地文化,或展示制造工艺,或体现城市产业……定制门店让商业走出同质化,也让商业与商家在共建中实现双赢。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与消费者和商家同频共振,才是商业运营者持续创造价值的本质所在。主动发现变化、应变而变,商业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前路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