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截至3月5日前的2022年两个多月时间,至少有23家连锁零售企业宣布关闭49家门店。但比起关店止损权宜之计来,价值再造才是解救零售企业于“泥潭”的根本。
“这两年,作为销售主渠道的实体零售企业,遭遇不小压力,电商新兴平台一个头部主播一年轻松销售100个亿,而实体零售企业要销售100亿的话,需要200个2000平米左右的门店、2.2万名员工,资本的盲目扩张不仅挤压了实体零售生存空间,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3月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佳惠集团董事长李小红在“两会”上为实体连锁零售业发声,消费、市场、竞争等多重压力下,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在营商环境方面助力实体零售企业度过当前难关。
日前,龙商网&超市周刊对2022年1月1日以来连锁零售企业的关店动态进行了整理,发现在短短两个多月时间,至少有23家连锁零售企业宣布关闭49家门店。其中超市企业17家、百货企业5家、家居专业店1家,公布的主要关店原因一是租约到期,二是业务调整,三是经营不善。
▲ 信息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而无论哪种情况,实体零售企业的频繁关店正在成为行业“新常态”,真正的原因也许只有一个,扭亏无望,无奈放弃。
01
关店止损
“愿君安好,别处再见”。1月30日,开业20年的家乐福广州万国店以这样真诚、动情、浪漫的方式,和放弃、或依然不离不弃的顾客说再见。2月28日,该店正式落幕。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不乏有网友感慨,“请珍惜你身边的超市吧,因为它随时可能消失”。还有各种撤店、关店的消息,评论中出现最多的就是感叹实体零售经济艰难,怀念那些曾陪伴自己多年超市的远去。
在家乐福宣布关闭的4家门店中,广州万国店、重庆华宇店是由于业务调整、租约到期,南昌上海路店、北京中关村店则是由于改造升级。可以看出,家乐福在果断关店止损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通过改造升级“挽救”仍有提升潜力的低效门店。
沃尔玛关闭的7家大卖场,分别因为租约到期和“未说明”而关闭,7家门店分别位于6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3月4日关闭的济宁门店,这是沃尔玛在山东区域的最后一家门店,此店将由家家悦接手继续经营,而沃尔玛则完成战略性退出山东市场。
在2021年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关闭30家门店后,今年2月18日,沃尔玛中国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的数据显示,沃尔玛中国Q4净销售额同比增26.7%,可比销售额同比增19.8%。其中,山姆会员商店和电商业务表现出色,沃尔玛中国Q4电商净销售额增长93%。
盒马关闭的5家门店,1家是由于“扰民”、其余均为“业务调整”。自2021年盒马宣布脱离淘宝系统、自负盈亏、独立运营以来,盈利就成为盒马对成熟业务板块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继续探索盒马邻里、盒马生鲜奥莱等多业态发展的同时,对主力业态盒马鲜生的门店更注重单店盈利能力提升、循环造血机制的形成,同时意味着盒马鲜生这一业态跑规模的阶段暂告一段落。
永辉超市在经历2021年业绩巨亏后,2022年1-2月,门店业绩直线飙升,经营性净利达到7.6亿元左右,除了时逢年节销售高峰期外,永辉超市在2021年对内部各环节流程、机制、效率优化以及数字化落地等改造举措,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永辉开年以来也分别关闭在福州、江苏镇江的两家门店。
在年初多家百货类上市公司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中显示,多数在2021年成盈利状态,但在近两个多月时间,依然至少有5家百货企业宣布关店,原因多为租约到期。但更深层次原因,一是传统百货企业的经营模式也遭遇了很大瓶颈;二是受线上、直播等新渠道模式的分流;再加上当前消费特点趋于谨慎,传统百货已很难吸引到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与头部、区域龙头企业选择性关店止损并不完全相同,山东、湖北、浙江、安徽、吉林、江西等多地的区域中小微超市企业也不断出现因“业务调整”关闭门店……
每年春节前,多会出现零售企业的开店高峰,但今年年后还出现了此轮企业关店的小高潮,甚至出现像新华都、安德利百货这样上市零售企业主营业务转型其他领域的现象。
关店、转型的直接原因,就是2021年实体零售企业普遍出现的来客数下滑、业绩亏损,多数企业都难以再承受单店亏损、扭亏无望的门店甚至整个主营业务板块继续拖累下去。
02
价值再造
壮士断腕可以换取生存,但这样的机会基本只有一次、最多两次。零售企业能够依靠关店止亏、维系良性运营发展多久呢?
显然,关店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尤其是与盒马这样的多业态发展、勇于探索新模式的新锐零售品牌企业相比,传统运营模式的实体零售企业,更迫切需要反思门店的商品特点、业务流程、管理机制以及运营模式,关店只是万般无奈下的最后一步。
针对2022开年以来零售企业的关店现象,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主要是传统零售企业的门店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已经发生变化的消费需求,传统超市门店的商品,还是不是多数消费者需要的,业务流程还具不具备高效率,运营模式还能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最高性价比。
包括宜家在内,一些原来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专业店,在产品、运营模式上也已滞后于消费方式、需求偏好的变化了。
“当前行业处于一个云消费时代,线上平台商家实际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状态,消费者很容易进行比价,而传统大卖场、百货店甚至包括一些专业店业态,却处在其生命周期的后半段。”赖阳认为,一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愿意再在一个很大的大卖场里逛,因为已经找不到购物的新奇感;二是生鲜依然是支撑实体店存在与发展的核心品类,但卖场已经不需要、也支撑不了原来那么大了。
所以门店瘦身、商品优化、布局调整,几乎是每家企业、门店都迫切需要落地的工作,这就是实体零售企业门店的“价值再造”。
当前行业环境下,关店的确在变得司空见惯,也不一定坏事。但一定要确认,关店的决定是不是万不得已的最后一步止损举措。比如关店的原因,到底是商圈消费能力出现问题,还是门店自身商品、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