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15分钟生活圈② | 便利店迭代:柴米油盐变奏曲

2024.03.06 14:07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云南省连锁经营协会
小卖部在家门口的变迁史,其实折射出中国城市化在细微处的演进史。城市的记忆,与家门口的小卖部连在一起。儿时望着橱窗里的糖果久久不肯离


小卖部在家门口的变迁史,其实折射出中国城市化在细微处的演进史。
城市的记忆,与家门口的小卖部连在一起。儿时望着橱窗里的糖果久久不肯离去,成年后因为一切生活所需在这里都能买到而满足。家门口的小卖部就像万能口袋,装得下琐碎,馋得住邻里。
时光荏苒,小卖部成了便利店。作为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业态,便利店是提升城市居民服务水平十分有效的载体。昆明街头的百货小店也经历了小卖部、杂货铺、小超市、连锁便利店的迭代更新,店铺门脸在变,店里的货品在变,甚至支付方式也在变,不变的是街坊四邻有空就走进去逛逛的随心与随性。


巷子口的高柜台


曾经的小卖部,是满足孩子们对于各式各样美味零食的期盼的殿堂。

70后的刘敏至今仍对孩提时五一电影院丁字路口的那家小卖部有深刻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五一电影院门口有个小广场,旁边还有电子游戏室,每天人都很多,丁字路口的小卖部生意非常好。”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刘敏常常跟着住在五一路的表哥一起去电影院附近凑热闹,“那时看电影是费钱的事,表哥喜欢去电子游戏厅看人打游戏,我就喜欢站在小卖部门口看柜台里好吃的东西。”在刘敏的记忆里,小卖部的柜台高高的,前面是一大块玻璃,里面的东西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柜台上还有几个玻璃缸一字排开,里面有盐梅粉、鱼干片、泡泡糖,每一种零食都是孩子们渴望的美味,“鱼干片是最贵的,只舍得撕成小块慢慢吃。盐梅粉我不喜欢吃,主要是为了里面的塑料小勺,上面有三国英雄的形象。巧克力是奢侈的代表,虽然口感不如现在丝滑,但一般都要到生日才能买一块。”刘敏说起那些如今再也看不到的零食,滔滔不绝。

网络图片
那时,刘敏最高兴的就是姨妈让表哥和她去买东西,“家里临时缺了啥,姨妈就会让表哥和我去买。一般都是卫生纸、针线之类很便宜的东西,但大人总会多给一些钱,让我们买零食。”每次挑选零食,刘敏总是犹豫不决,让站在一旁的表哥等到不耐烦,最后不得不妥协:把自己买的也分一半给刘敏,这才能快点挑好买走回家。

院坝旁的油盐铺


每个住过院坝的人,都会对邻近的那家杂货铺印象深刻。

今年刚满65岁的李琼丽退休后的生活,主要是围着孙女转。
 “孙女刚满2岁,从小就是我帮忙带。儿子和儿媳妇忙,老人必须得帮把手。”虽然儿子买了套大房子,但李琼丽和老伴儿还是喜欢住在老房子里,“住惯了,院子里都是熟人,周边路熟,干啥都方便。”
李琼丽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带着孙女到院子大门外的一家杂货铺门口坐摇摇乐,“这家杂货铺也开了将近20年了,老板姓刘,两口子和院子里的住户都是熟人。”谈话间,一位老人拎着一包刚买的菜走进杂货铺要买袋盐,老刘转身走出来帮老人接过手里的袋子送老人上楼,回头还不忘交代李琼丽帮忙看会儿店。

网络图片
“这家杂货铺啥都卖,针头线脑、油盐酱醋,都是些过日子少不了的东西。”李琼丽和邻居们买成了熟人,只要有空就在店门口的长条凳子上坐着聊天,“记得刚搬来这个院子那年,这家杂货铺也刚开,里面卖的东西可新潮啦,有海鸥洗发膏、六神花露水和一种用贝壳装的擦手油膏。”
渐渐地,这家杂货铺成了大院里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儿子感染风寒,大半夜喊冷,我老伴儿跑来敲老刘的门,让老刘找了个热水袋回家给儿子捂上,又吃了药,才又睡着。”十多年来,这样的事有过不少,住户们平时缺啥少啥在这里总能找到,“你别看这店不大,里面的货品有多少连老刘自己都盘不清楚,但只要说得出来,老刘总能找到。”这份浓浓的人情味,也是让李琼丽不肯搬走的原因。

小区里的歇脚处


如今的便利店除了满足基本的消费之外,还可以实现很多功能。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开在小区门口、公司楼下的便利店,逐渐成为刚需。在位于西昌路上的之佳便利店,一位店员告诉记者,“我们这里24小时营业,旁边就是写字楼,平时顾客中上班族多一些。”据这位店员介绍,店里的关东煮、包子、煮玉米和一些其他的简餐都卖得很好。
他和一些顾客也聊过,他们大多是在附近上班,饿了就过来买点吃的挨到下班。“我们这里还能提供热水和桌椅,顾客可以坐在店里边吃边休息。”当问及深夜的营业情况时,店员说:“我值夜班的时候,来的顾客虽然很少,但也会有加班到深夜,过来买吃的垫垫肚子或者买一些其他商品的。店里还和美团及饿了么有合作,偶尔还会接到一些外卖单。24小时营业不仅仅是总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为满足顾客需求而提供的真诚服务。”

网络图片
相比连锁经营便利店,昆明人可能对开在社区附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夫妻小超市或便民店更加熟悉。这类型的店可能没有便利店的功能强大,但也是柴米油盐样样俱全,胡东夫妇就经营着这样一家小店。
两口子从小卖部干起,一步一步到了现在的规模,“我每天不到五点就起床,店里除了日常用品和食品调料,我每天还会去菜场进一些新鲜蔬菜和豆腐、粉条这类副食来卖。”胡东告诉记者,附近居民挺喜欢来他们这里买菜,“尤其是老年人,年龄大了腿脚不好,不方便去菜市场,就喜欢来我们这里。都是邻居,我们卖的价钱也便宜,大家挺信任我们的。”当问起现在流行的连锁便利店时,胡东说他们附近还没有这样的店。“之前去市中心倒是见过,进去看了看,和我家自己的店感觉挺不一样的。他们卖的那些熟食在我们这里可能就卖不出去,这里的人还是喜欢在家里吃饭,最多摆一台烤肠机。还有就是货架摆得比我们合理,也挺干净的,我们自己开店要操心的太多,还卖着菜,店面看起来要更杂乱些。”
相比连锁便利店统一配货,胡东夫妇需要自己联系货源,还要担心货品积压的问题。最后胡东表示自己打算年底去系统学习,回来把自己的店改进一下,更好地为周边住户服务。

网络图片
经过漫长而忙碌的一天后,相较于大型商超,疲惫的下班族更愿意选择去开在小区门口的便利店购买自己的晚餐或生活用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便利店空间不大,功能却相当齐全,食品饮料、日常百货、收发快递,满足快速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小区周边的住户们有时没什么想买的,也会到附近的杂货铺逛逛,仿佛置身于这个小小的空间,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小卖部里有滋味,小卖部外有时空。
中心城市已演进到15分钟生活便利圈时代,曾经咫尺之遥的小卖部已换了几茬“掌柜的”。匆匆那年间,我们的生活已经从田园诗吟诵为城市诗,字里行间,都是过日子的远方⋯⋯  

来源:昆明规划建设公众号(昆明日报社)

15分钟生活圈② | 便利店迭代:柴米油盐变奏曲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云南省连锁经营协会

云南省连锁经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