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我与海南30年30人丨省酒餐协理事长、龙泉集团董事长符史钦回首龙泉创业史畅说海南往事

2024.03.07 12:34海南酒店餐饮行业协会公众号海南酒店餐饮行业协会
(海南日报2018年3月6日报道)编者按:1993年,38岁的文昌人符史钦从国有...

(海南日报2018年3月6日报道)


编者按:1993年,38岁的文昌人符史钦从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上“下海”,和7位好友一起创业,创办了“龙泉海鲜酒家”,如今,龙泉集团这家海南本土餐饮企业已经将满25岁,无数当年曾经辉煌的餐饮品牌灰飞烟灭,而龙泉从20名员工一路飙升至如今的6000多人,店面拓展到60家,总资产从50万元增加到十多亿元,是什么支撑了他们的“核裂变”式发展?今天的“我与海南30年30人”,我们一起听听龙泉掌门人符史钦的企业成长之道。以下是版面图及报道全文:



2018年3月6日《海南日报》12版版面图

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陈成智

一位总是匀速跑的中长跑选手,突然加速跑意味着什么?

龙泉集团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刚刚过去的2017年,龙泉一口气在上海开了5家店,在新加坡开了一家店。今年1月,龙泉在三亚的第四家店开业。

1993年从一家国有企业负责人任上“下海”时,符史钦也许自己都没想到,当年他和7位朋友东拼西凑50万元开的海鲜大排档,有朝一日能把正宗海南食材、海南菜的大旗插到岛外、插到新加坡。

“海南发展好,企业才会好。”日前,符史钦两次接受海南日报记者专访,畅谈创业25年酸甜苦辣兴衰沉浮。


“大家的钱袋子鼓了,餐饮业才能发展”

1993年,房地产泡沫退去后的海南,开始体验经济低迷的阵痛。

“我就记得,好多老板跑路了,到处都是房地产半拉子工程。”符史钦说,当时就是在“下海”潮的带动下,自己有了逃离体制内工作的强烈冲动。

“我们这些人,当时就是随大潮,随大流,说心里话,没有太多的准备,选择餐饮,是因为‘民以食为天’,是很随意的一个选择。说实话,我们是做了才想,不是想好了才做。”回首自己的“下海”史,符史钦说。

符史钦创业最初的几年,也是海南经济发展最为艰难的几年。1992年海南GDP较上年狂飙41.5%,而到了1994年增幅跌至11.3%,1995年、1996年增幅更是分别暴跌至3.8%、4.7%。他用“过山车”一词,来形容早年海南经济发展暴涨暴跌给人的感觉。

“企业的发展,一定是和海南经济发展大势相关联的。龙泉起步的几年,赶上了海南经济发展的低谷和爬坡期,1997年又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经历了‘非典’,人们都不敢去公众聚集场所,餐厅里一个人都没有,2007年又碰到其他地区禽流感爆发,人们不敢吃鸡……所以,一路走来,龙泉人几乎没有一天是轻松的。”符史钦说。

“最困难的一次,董事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全员减工资20%到30%,让我欣慰的是,许多员工没有在危难之际选择逃离,而是与我们共渡难关。”符史钦说。

有些事当时看来是灭顶之灾,事后看来却让人感叹“祸兮福所伏”。符史钦说,比如“非典”,当年给海南旅游业、餐饮业带来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但此后海南“健康岛”、“无疫区”的美名,恰恰又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养殖业的发展,龙泉文昌鸡养殖此后风生水起,也与此不无关系。

在符史钦看来,25年来,海南GDP从1993年的26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462.5亿元,“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做大了海南的经济总量,政府财政收入的钱袋子鼓了,省委、省政府拉平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率先在全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在医疗、社保、就业等重大民生问题上,为干部群众办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事,大家的钱袋子跟着鼓了,餐饮业才能发展。


“特区发展不创新不行,企业发展不创新也不行”

燃油附加费改革“一脚油门踩到底”、“小政府大社会”、对企业实行直接登记“先上车再买票”……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风云激荡的30年中,“海南首创”的举措和经验,层出不穷。对此,符史钦如数家珍。他认为,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最值得我们记取的,就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

“特区发展不创新不行,企业发展不创新也不行。”符史钦说,创业不久,大家就清晰地意识到,不创新菜品,不对传统的海南菜加以改革、提升,不着力延伸餐饮业产业链,龙泉可能就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遑论发展?

于是,龙泉把风靡文昌婚宴的“头盘菜”引入海口酒楼;第一个推出以椰子水为火锅汤底的“椰子鸡汤”;第一个推出“隔水蒸鸡”;第一个推出将中药材与文昌鸡烹饪结合的“龙泉皇帝鸡”;基于琼北火山口黑豆磨制豆腐制作的“石锅豆腐”……

耐人寻味的是,无论龙泉的菜品如何创新变化,主食材依然是绝对的海南原材料,比如文昌鸡、椰子、五脚猪、豆腐。因此,无论龙泉的店开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食客吃到的,依然是浓浓的海南味道。

创新不仅体现在菜品上,还体现在人员培训和体制机制变革上。

“做餐饮的没文化,有文化的不愿做餐饮。这是当年我真实的感受。”符史钦说,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龙泉下决心创办自己的培训学校,这所学校的上课方式跟许多学校不一样:那些从农村招收来的青年,上午上课,下午上班,上学期间每个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拿,读两年半,拿到中专文凭。这种完全创新的教育模式,受到许多年轻人欢迎。

龙泉还制定了明晰的“文凭补助”,中专生、大专生、大本生、研究生分别对应多少文凭补助,员工如通过自考等渠道拿到大专或本科文凭,集团还报销相应学费。

为了解决员工的积极性问题,龙泉还着手建立利益共同体,把员工变成股东,把打工者变成合作者,把团队骨干变成新一代创业主体,一批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当年在龙昆南路起步时,海南餐饮界强手林立,起步就高大上的餐馆酒楼非常多,没几个餐饮业老板会会把龙泉看在眼里。25年过去了,今天回头看,当年牛气冲天的有些餐饮企业,许多连牌子都没有了,而龙泉员工从几十人增长到6000多人,总资产从50万元发展到如今的十几亿元,成为海南餐饮界的常青树,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干部作风建设,餐饮业感受是最明显的”

早年开饭店做餐饮最怕什么?符史钦说,赊账记账。

“没有一家店是不挂账的,甚至有些成了死账,追都没法追。可以说,25年来海南党风政风建设,餐饮业感受是最明显的。”符史钦感慨地说。

符史钦记得,早在上个世纪末,包括海南日报等媒体在内,对一些公务人员公款消费赊账败坏党风政风,甚至吃垮一些饭店的行为,进行了力度空前的曝光,公款吃喝的风气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转。但最明显的,还是中央八项规定及海南省“二十条”配套措施出台后,公款消费得到了根本的遏制。

“那种‘打别人屁股不疼’、吃饭不给钱的公款吃喝已经绝迹了,现在连在各酒店吃饭公务单位开发票的都很少很少,即便有公务接待,标准也是很低很低。”符史钦说。

符史钦说,有些主打高档路线的餐馆酒楼,装修奢华菜品昂贵,动辄吃一顿饭好几千甚至上万元钱,龙泉一直认为,这样畸形的消费不会长久,餐饮业只有回归到真正依靠社会大众消费,回归真正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永葆活力和生机。

“所以,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一批高档酒楼倒下,而我们因为一直主打大众消费影响微乎其微,并快速抢占三亚、广州、深圳、上海等消费群体巨大的市场,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符史钦说,早些年海南时常有人感叹公款吃喝风难刹,事实证明是可以刹住的;当中央八项规定和省里政策出台时,行业里也有人担心餐饮业会经历一场风暴,而龙泉以及一大批省内优秀餐饮企业生存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乘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让海南菜飘香天下

风,起于青萍之末。

海南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有时,就直接投映在餐饮业上。

2009年12月31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符史钦认为,这不仅是海南发展的里程碑,也给海南餐饮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2013年7月,龙泉在三亚开设了第一家餐饮直营店,到今年1月,已经开了第四家。而且,让我们吃惊的是,原本以为三亚旅游淡旺季很明显,餐饮业也同样会有淡旺季,但现在的财务报表表明,客人从年头挤到年尾,淡旺季几乎没有太大差别,这就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后,三亚车流、人流、现金流发生明显变化的体现。”符史钦举例说,国家给予海南的离岛免税免税政策,8年来持续放宽额度和品种,让游客体验到了特区的购物政策,给海南旅游业、餐饮业带来的利好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符史钦注意到,不独三亚,这几年海南的交通和旅游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几乎说得上名字的知名酒店管理集团,都纷纷抢滩海南;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旅客吞吐量双双突破2000万人次,博鳌机场开通;环岛高铁大大方便了市民游客出行,跨市县购物、就餐轻而易举;高速公路网正在连接所有市县;一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正在把海南衬托成为一个真正的全域旅游省份……

“我们正在谋求在海口、三亚、琼海之外的市县开店,也继续着眼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南亚拓展。”符史钦说,龙泉最近5年明显加快了步伐,是企业之前20年厚积薄发的结果,也得益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中外游客源源不断涌入。

“不是原来不想跑快点,而是原来龙泉根本不具备快跑的条件。龙泉人整整用了20年,打造了了中餐、西餐、快餐、咖啡、酒店客房、食品加工等产业链条,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文昌鸡孵化、养殖、屠宰、冷藏链,为最近五年的强势扩张奠定了基础。”符史钦坦陈。

“现在我们有条件把文昌鸡、椰子鸡、石山豆腐卖出海岛、卖出国门了,海南健康岛、阳光岛的美名,海南的阳光、沙滩、海水、蓝天,都会以美食作为承载物。中国有粤菜、湘菜、鲁菜等多种菜系,我们就是要让琼菜飘香天下。”符史钦说。

创业25年,符史钦最欣慰的是,当初击掌盟誓的8位创业人,始终风雨同舟、初心不改、牵手同行,没有因为利益分道扬镳甚至反目成仇。

“没有国家发展、海南发展的大气候,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小气候。我们要感恩所有的顾客,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土壤,没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众多消费者对海南菜的追捧,我个人也好,龙泉也好,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符史钦感慨地说。

【双击封面看创意H5】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海南省酒店与餐饮行业协会

微信 : hnjcx2013

电话:0898-65343645

传真:0898-65324957

我与海南30年30人丨省酒餐协理事长、龙泉集团董事长符史钦回首龙泉创业史畅说海南往事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海南酒店餐饮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海南酒店餐饮行业协会

海南酒店餐饮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