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疫情的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迎来缓慢发展期,产业结构开始快速调整,产业内竞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消费低频、消费个性化的纺织服装企业而言,建立完善供应链,降低库存压力是在未来产业优胜劣汰竞争中保持优胜的核心手段之一,那么这场“供应链之战”将会如何表现?又有哪些特征呢?
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开始进入调整期
纺织服装行业作为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行业,在现阶段而言,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仍然存在入门门槛较低、消费个性化、竞争激烈,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国产品牌尚未形成强势地位等现象。传统服装行业存在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库存问题。如何搭建快速供应链,满足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又不造成大量的库存一直是一个难点。从2015-2019年来看,我国纺织服装的库存金额呈现出整体提升的趋势,因此,解决纺织服装企业的库存问题,搭建完善供应链体系是提升整体行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尽管目前纺织服装消费个性化、竞争格局分散,目前国内服装公司体量较小,但目前龙头企业总体占比不高,并且从国际经验来看,服装行业仍然有诞生大体量龙头公司的可能。
从日本服装行业来看,由于本地深耕的文化和设计基底,一般来说本国的服装品牌相对来说更加熟悉本国的业务市场,2019财年,迅销集团(优衣库母公司)本土收入占日本服装市场的13%,位居行业第一,而国外LVMH集团、阿迪达斯,耐克等企业占比日本仅仅2%-3%,刚好与现有国内市场占比份额类似。
二、龙头企业牵引产业链聚集,完善供应链体系
对于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而言,我国作为全球智能制造大国,已经具备了智能制造完整产业链优势,而就目前而言,过剩的产能、不确定性的需求市场、低效且不稳定的生产质量对经营不善的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挤压。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倒逼纺织服装企业推动智能化、数字化和柔性化生产,对于产能不够、智能化水平不高、数字化系统不完善的企业将会迅速被整合或者被淘汰,国内分散化的竞争格局将会向多点多级化的竞争格局演化。
三、第三方平台加速纺服企业供应链转型
第三方平台介入服装制造行业,推动行业供应链升级转型,并提高服装产业的快速反应能力。服装品牌通过淘宝天猫的销量数据和消费者的及时反馈,依托于数据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补单来调整生产的款式。从品牌端和生产端均及时地响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
对于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而言,难以通过规模化效益来降低成本,同样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捕捉能力远远落后于大型企业,第三方平台的介入能够赋能中小规模的企业,在第三方平台上分解产能和市场需求,引导中小企业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和环节的部分转型发展,实现小批量、特色化、快速的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