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新浪教育
理想与现实
“ 减负”是近年来基础教育中一个沉重的话题。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三申五令,不断出台各种指导性和惩戒性文件,社会各界及媒体十分关注,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关于减负的措施很多,但实际上往往雷声大雨点小,调子高收效低。
“班奴”现象
近年汉语出现了不少热门词缀,如“奴”构成了很多新的、简洁的、内涵丰富的词语。如婚奴、房奴、车奴、孩奴、班奴,等等。其中“班奴”是指孩子在周末和假日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提高班。
《中国教育报》2010年8月14日第二版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减负理想与现实间距离有多远”。文中讲到:一个7岁的女孩叫甜甜,今年暑期报了6个培训班——古筝、书法、京剧、象棋、英语、奥数。另一个7岁女孩叫冰冰,同样报了6个培训班——书法、跆拳道、舞蹈、游泳、英语和古筝。
一大批小学毕业生,暑假要上初中课程,成为“准初中生”,每天一篇作文,一则英语日记,完成20套数学试卷。原本以为可以脱离作业“苦海”的孩子们,没想到却又掉入另一个“深渊”。
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想让孩子提前适应高一年级学习”,纷纷交钱报名,让孩子接受培训。一大批初中毕业生不得不进入暑期“初升高”培训班,上午下午上课,晚上加班做作业,比平时上课还要忙。
于是乎,培训机构生意兴隆,家长们大把花钱,孩子们却苦不堪言。
谁之过?
第一,教育均衡问题。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区域不平衡和学校之间不平衡现象,这是事实。为了争取上教育资源优、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家长们不惜代价,鼓励或逼迫子女上“占坑班”、“奥数班”、“加强班”等各类培训班。据小冰冰妈妈介绍,家里每年花在冰冰身上的培训费用就高达两万多元。在冰冰妈妈看来,她和孩子也是被形势所逼才报这么多班的,“如果不趁现在多学一些,等到‘小升初’、‘初升高’时就被动了。”
第二,教育误区问题。 “不要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的“混帐理论”(楚 渔语)很有诱惑力,把很多人引入教育误区。许多家长早早警觉起来,提前进入“竞争”行列,拼命地逼着孩子去学一些东西,如学钢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学奥数是为了开发智力,学文化是为了丰富知识、扩大知识面。到头来,真正学成的人稀少,绝大部分儿童充当陪读陪练。殊不知,这样做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探索和思辨的能力,扼杀了孩子们拓展智力空间的能力,得不偿失。
第三,思想认识问题。多数家长都有从众心理,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会群居般地随从和跟风,只要周围的人要孩子学什么,自己也要孩子学生们;从来只关心孩子考多少分,几乎没有关注孩子如何去学习。学校
既定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小学生减负的目标,这表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只有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才能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