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长们真的不怕考试?
“美国教育从来不谈创新,但处处体现着创新。”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还记得第一次异国考察时,简直不敢相信美国AP课程如此上课。老师不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阅读,课堂上活跃讨论——核心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AP课程分为3个级别、9个层次,对最优秀的学生上不封顶,其他孩子则根据自身水平选择相应程度。
“课程本身也许并不重要,但课程实施过程很关键。”在刘长铭看来,学习是脑神经构建过程,创造是脑神经活动的一部分。长期处在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状态,将对脑神经的构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但真正放手的校长也有烦恼。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有个叫赵柏闻的学生,初中就表现出科研方面的过人天赋,高一时跟随中国
“关起校门,校长就是国王;关上教室大门,老师就是国王!”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大学能不能实现宽进严出?
“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解决选拔机制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处处长
刘长铭告诉记者,人的成长有一个瓶颈,我国孩子的瓶颈在高中毕业。以此倒推,这个瓶颈会严重影响一个青少年12至18岁的成长经历。“据我了解,现在奥数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园也分起快慢班,这个瓶颈大有下移的趋势。”
刘长铭表示,如果以是否毕业、而不是上不上大学为人才选拔的标准,不仅客观上能让更多青年人进入大学,而且将对大学阶段的学术风气产生革命性的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专业创新动力更多表现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这无疑对大学教育提出了很高要求——对于未来的创新人才,大学所给予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终身发展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