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克拉申,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 所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能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的也只有游学。自孔子兴私学以来,就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籍此以游助学,丰富视野。这也是当代游学教育、让孩子远行海外的目的之一。
留学:改变近代国人的面貌
人们说:一个社会的近代史,往往就是它的人民打开眼界和走向世界的历史。我国近代西学比较盛行,社会变化一定程度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林则徐和魏源之后,中国出现了在欧美、日本留学的读书人。游学其影响,在诸多近代读书人身上有着至深的影响:中国第一位“海龟”容闳及其签名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先生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并提出“晚清幼童留学计划”获得曾国藩的同意、李鸿章支持,我们所熟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也是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教育家容闳先生,以所学促所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
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之6人 除却幼童留学计划,“辛丑条约”的赔款退还款也悉数用在了办学和海外留学上,建立清华学堂,并且,中国每年向英美等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产生了数批优秀的留学生:诸如后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就是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而胡适、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 不论是孔子周游列国、玄奘西天取经、容闳留学耶鲁,抑或是耶稣各地传教、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都从游学当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正是游学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意志,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游学也助成了他们的辉煌人生。正如近代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大家之一严复所说:“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
少年游,游天下
我国的游学人群几乎都是成年人。在西方,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他们大都在少年时即开始游学:亚里士多德11岁时即外出求学,掌握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 一代乐圣莫扎特6岁时就随父亲和姐姐周游欧洲,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演出。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很小就走遍了全瑞士,到过法国很多地方,最终形成了“天赋人权论”的思想,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让·雅克·卢梭 近代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3岁时就随父亲到欧洲旅行,5岁到白宫晋见克利夫兰总统。 华尔街之子J.P摩根,少年时代就游历欧美,广泛的阅历练就了他锐利而坚定的商业眼光,也帮助他成为华尔街金融霸主。 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及其签名 正是广泛的游学,让他们在年幼之时便已拥有了精湛的学识和宽博的胸怀。今天的社会,已然是新的面貌。但是,社会发展愈快,学生愈需要不断地打开眼界,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