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的发展在乳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品质有保障,是众多消费者喜爱的乳产品品牌,伊利近些年的发展也捷报连连,伊利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综合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渗透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五大核心指标持续稳居行业第一。伊利是如何成为乳业排行榜的龙头老大呢?
图为伊利产品图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净资产收益率往往是一道“隐形的坎”。如果观察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上市公司往往在刚刚上市的几年中都有不错的净资产收益率表现,但之后这个指标会明显下滑。这是因为,当一家企业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净资产的不断增加,必须开拓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并辅之以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净利润与净资产同步增长,维持净资产收益率不下滑。所以这对企业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考验了一个企业家对行业发展的预测、对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判断,以及他的管理能力和经营哲学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思深致远:带领伊利迈入全球八强,成就净资产收益率全球乳业第一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21世纪国家之间最大的竞争是“思考能力”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经济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再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强大的军队,而是思考的能力。企业间的竞争更是如此。作为伊利的领导者,潘刚是一个喜欢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人。对他来说,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伊利该往何处去?”对此,潘刚用行动给出了他的答案:成为全球一流的品质企业——把“品质”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基因中,不断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用“伊利品质”赢得十几亿消费者的心。
创新则是伊利永葆活力的另一个秘诀。有一次,一位记者向潘刚问到:“这些年伊利是如何做到在全行业稳居第一的?”潘刚的回答颇为简短但又意味深长:“伊利虽然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但还处在青春期,我们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持续的创新。”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伊利不断研发创新。金典、安慕希、畅轻、金领冠、甄稀等众多“叫好又叫座”的产品陆续上市,成为伊利亮眼业绩的“顶梁柱”。截至2017年,伊利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占比达到49%,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实践证明,正是潘刚对于品质和创新的“思深”,才有了伊利发展的“致远”,也才让伊利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实现了伊利的快速发展,也成就了全球乳业八强的行业地位,净资产收益率全球乳业第一。
谋定而动:伊利之路,中国乳业发展之路
图为伊利战略合作伙伴质量宣言签字仪式
经济全球化、资源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一次高层战略会上,潘刚敏锐地指出:“在资源和创新步入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乳企需要直面挑战,才能让自己可以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外界很快看到了伊利的行动。在他的推动下,伊利全面推动“全球织网”战略,构建了一张覆盖全球资源体系、全球创新体系以及全球市场体系的大网。从主导实施中美食品智慧谷,到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再到完成大洋洲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潘刚和伊利成功地将市场需求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用全球智慧和全球资源服务广大消费者,为中国乳企向“全球企业”迈进树立了标杆。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潘刚始终坚持用“伊利标准”来管理全球合作伙伴。在伊利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与供应商的合作上,有的外国供应商拿到伊利的标准时,忍不住说你们有1000多项检验项目,这太苛刻了!但在潘刚看来,正是这种严苛才成就了伊利的卓越品质。这也让很多业内专家感慨:潘刚用“伊利标准”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品质提升。
曾几何时,哈佛大学的经典案例大都来自欧美国家企业,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地中国企业出现在哈佛的教学案例中。从“伊利即品质”的企业信条到“共赢”的发展理念,从“不创新,无未来”的创新思维到中国乳业的全球化之路,潘刚的管理思想和伊利的发展历程,两度成为哈佛大学的教学案例,潘刚也三登哈佛讲台。正如伊利的第一份哈佛案例的撰写者、哈佛大学麦伟略(F Warren McFarlan)教授所说:“一个没有任何垄断资源的企业,在内蒙古这样一个远离一线市场的地区,把牛奶这种营养、健康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并在短时间内达到400%的增速,这是一个奇迹!”
“思深以致远,谋定而后动”。在潘刚眼中,思考和行动本来就是一体的,思考决定了行动的成果,行动反映了思想的深度。做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思于当下,谋于未来”。多年来,伊利稳健的发展,一次又一次亮眼的财报呈现,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就是伊利的掌舵人,潘刚。
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使伊利在中国乳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中国乳企的国际化之路, 伴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伊利集团的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中国实体企业效仿的标杆,也成为外国商界人士渴望了解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