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以经济学视角审视低空经济

2025.04.24 15:34飞行汽车eVTOL产业合作大会飞行汽车eVTOL产业合作大会
为加快推飞行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抢占低空经济战略新高地。在此背景下,由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深圳市通用航空协会、中国低空经济发展联盟、英佛会展等相关单位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上海飞行汽车eVTOL产业大会暨展览会将于2025年8月13日-1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龙阳路2345号)隆重举办,展会将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供应链及前瞻技术一站式产品展示、新品发布、技术交流及采购的优质商贸平台。未来,我们将深度探寻飞行汽车实施路径,打造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交流合作平台,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和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的飞行汽车生态圈。

首先,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低空空域是一种稀缺资源。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强调,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手段,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便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低空空域的有效利用需要明确其产权,通过市场交易机制如有偿使用、租赁或竞价分配等方式,确保资源被高效利用。这样的机制不仅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能促进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配置理论还强调信息对称性和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性。在低空经济中,各类市场主体需要充分了解低空空域的使用规则和分配机制,以便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这种信息对称性和透明度的提升,有助于形成一个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其次,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是理解低空经济的重要方面。低空经济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包括无人机制造、低空运输、低空作业和休闲娱乐等。在产业经济学中,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和组织形式决定了市场竞争的态势和产业的创新能力。低空经济的市场结构应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促进各类企业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创新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是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可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各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一个健康的低空经济生态系统。

在此基础上,低空经济的发展还需关注产业集群效应。产业集群效应指的是相关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上集中,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通过形成低空经济的产业集群,可以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低空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低空经济不仅是多个产业的集合,更是一个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低空经济的产业生态经济学,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内在机制和发展模式。

一是核心产业:包括无人机制造、低空运输、低空作业等。这些产业直接利用低空空域进行经济活动,是低空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决定了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二是支撑产业:包括航空装备制造、通信导航技术、能源供应等。这些产业为核心产业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支撑核心产业的发展。支撑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是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关联产业:包括物流运输、旅游休闲、农业监测等。这些产业与低空经济密切相关,通过与核心产业的结合,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推动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构建低空经济的产业生态经济学,可以全面分析低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结合经济学理论和产业分析方法,探讨低空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空经济实践:无人机案例分析

低空经济既包括传统以有人机为载体的通用航空业态,又融合了以无人机为支撑的低空生产服务方式。相较于有人机,无人机具有应用领域多样、代替人类完成危险作业、成本较低、灵活度较高等优势。进入21世纪,在国家需求牵引与市场需求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企业,推动无人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产业化发展。由此带来的成效是,2023年中国注册无人机数量达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无人机飞行时长达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约2300家、运营企业近2万家。反观美国,截至2023年7月,注册的无人机数量近90万架,且美国市场上中国无人机品牌市场份额超过80%。中国无人机不仅体现出其在个人消费、地理测绘、影视航拍等传统应用领域的卓越性价比优势,同时还在不断拓展应急救援、通信中继、气象探测等应用场景,另外中国无人机在物流运输场景中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低空经济的运输载体——无人机的发展,大致表现出以下两种典型路径。


第一是国家需求牵引下的无人机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所谓国家需求牵引指的是国家作为无人机的主要使用主体,以立项或相关政策形式组织研制主体和配套主体共同开展无人机项目的技术攻关。其特色有二:

其一,出于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国家所提出的需求往往具有较大的技术跨越性与领先性。例如,对于我国第一台长航时无人机的原型机,国家要求其航时实现从4小时到40小时的跨越。也正是这种跨越性技术指标,倒逼研制主体在技术封锁的背景下培养无人机的自主研制能力,为后续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扎实的技术积累。

其二,国家需求往往复杂且多样。比如,既要长航时,还要高空、远程甚至察打一体,这对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信息传输、任务保障等各关键系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难以由单一主体独立完成研发任务。因此,在国家需求牵引下研制主体与配套主体围绕无人机项目联合攻关,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价值链,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合力。而在国家需求牵引下的无人机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牵头研制的长鹰无人机(以下简称“长鹰”),以及航空工业集团中航无人机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无人机”)牵头研制的翼龙系列无人机(以下简称“翼龙”)等。


长鹰无人机案例:长鹰作为中国独立自主研制的首个大型无人机飞行平台的原型机,实现了续航时间从4小时到40小时的跨越,引领中国无人机进入中高空、长航时的新时代,推动我国大型无人机设计、制造、试验水平提升至国际一流行列。同时,长鹰作为一个稳定化、通用化的新产品开发平台,通过快速更新任务载荷、迭代产品型号,一方面可以满足国防信息化的动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至民用、农用、应急管理等纵深领域。


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作为主要使用主体,提出核心需求。20世纪末两极格局解体,国际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当时,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国家有关部门迫切需要加强国家的制空权、制海权与制信息权的建设。具体研判是“为实现领空全覆盖式飞行,应对未来的海上作战需求,要打赢海上信息化战争,一定需要长航时、高分辨率的侦察装备——大型长航时无人机”。其留空时间长,作业覆盖区域广,在高空巡航作业时受天气和大气上下对流的影响小,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明确了长航时、高空、远程、隐身等核心指标参数,并以立项、投标竞争的方式选择研制总体单位。

第二个阶段是北航作为研制总体单位,协同数十家参研配套单位实现产品正向开发。北航凭借根植于航空领域的研究基础和人才队伍,举全校之力进行先期论证,经过多轮角逐,最终成为该项目的研制总体单位。之后,北航筛选、协调了几十家参研和配套单位共同组建研制团队,历经总体设计—工程研制—试飞定型三个阶段,形成具有架构原创性、系统突破性和平台基础性的原型机,并实现交付与量产。

第三个阶段是实现中国大型无人机产业价值链从无到有的构建。无人机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设计研发及关键原材料生产、中游的整机制造特别是核心系统制造(如动力系统、导航与飞行控制系统、任务载荷系统等)、下游的应用场景开发如侦察、物流、应急救援等。在长鹰无人机交付与量产之前,无人机还属于比较小众的领域,技术和团队主要源自研究型大学,并未引发航空工业部门大量资源的整合与聚集,同时相关零部件的配套产业,如任务载荷系统,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无法形成相关产业链布局。在长鹰无人机的研制过程中,北航营造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通过与参研配套单位的合作,推动无人机产业链的初步布局与形成,这也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大型无人机已经迈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翼龙系列无人机案例:翼龙作为我国首台自主研制的察打一体大型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全自主多种控制模式、多种复合侦察手段、多种载荷武器集成、精确侦察与打击能力和全面灵活的支持保障能力。该无人机历经十余万小时实战检验,深受用户肯定。通过专注于高端无人机的产业化发展,立足“一型装备服务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要求,逐步构建了“做强军用业务、发展民用业务”国际市场新格局。从2010年至今其不仅在国际出口市场份额中形成了与美国、以色列三足鼎立局面,更是在中原暴雨、地震灾害中展现出了其民用型无人机在恢复通信、应急救灾、气象监测等低空实践中的突出性能。

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国家军贸出口政策及相关机构的支持下,自研中国第一台察打一体无人机并走向国际市场。当国外的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如“捕食者”“全球鹰”已在全球名声大噪而国内却还没有一款同类型无人机时,中航无人机利用以往有人机的研制经验,从2005年开始自行投资研制翼龙初代机。在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技”)的介绍下,该产品以卓越的总体气动、数字电子飞控和综合航电等技术吸引了国外用户的关注,并于2010年正式签约走向国际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墙外开花墙内香”,在国家立项的支持下反哺国内市场发展。自2011年起国内围绕翼龙第二代产品进行立项研制,其优异的性能不仅强化了我国的军事力量,同时其较为突出的低空滞空性能、长航程和宽载荷平台,也受到了民用领域的广泛关注。通常来看,军用无人机昂贵的价格并不适合普通非民用作业,诸如喷洒农药和观测地形等民用活动往往使用成本更低的民用小型无人机。但我国辽阔疆域、复杂地形所存在的多样化自然灾害风险,则需要翼龙这类更为先进的无人机通过携带众多机载设备、跨省份飞行、长时间滞空,以期发挥应急通信、极端作业等功能。因此,“翼龙-2H”应急救灾型、气象型应运而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空经济国家队”。

第三个阶段是实现中国大型无人机产业价值链从有到优的自主可控构建。中航无人机发挥大型无人机产业链“链长”的牵头作用,与高校、研究院所、兄弟企业和政府单位协同合作。致力于打造无人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围绕“科技补链、产品强链,多元固链”构建高端无人机产业生态圈,覆盖国产航空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以及总装等在内的各个产业链条,以有效应对逆全球化趋势下的“脱钩断链”危机。


第二是市场需求驱动下的无人机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发展。所谓市场需求驱动指的是市场用户作为无人机的主要使用主体,以当下需求和潜在需求共同驱动企业开展产品创新与应用,挖掘市场商机。其特点有二:

其一,市场需求较之国家需求更为个性化、异质化。例如,2015年以来,随着国内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市场表现出在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地理测绘、航拍等方面对无人机的广泛需求。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创业者入局,为无人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其二,市场需求往往更关注产品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由此而来的是产品型谱的多样化和面向服务端的激烈竞争。例如,在测绘领域,传统测绘方式费时费力,而无人机测绘成本低、效率高、数据精确,已经成为现代测绘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面对广阔的无人机测绘前景,大疆创新、纵横股份、航天彩虹等企业围绕技术研发、产品性能等方面展开竞争,力求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无人机企业的发展壮大,也会继续推进无人机在测绘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在市场需求驱动下的无人机发展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老牌”无人机企业大疆推出的系列无人机产品。其产品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几乎同时占领了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两个细分领域的霸主地位。大疆系列无人机的发展历程大致包含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撬动非专业无人机市场。大疆系列无人机起步之初专注于无人机关键系统如多旋翼控制系统和地面站系统的研发,并于2012年推出到手即飞的世界首款航拍一体机“大疆精灵Phantom1”。随后的系列产品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卓越的性能和易于操作的特点打开了国内外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大门。

第二个阶段是实现产品与场景的交互式创新。Phantom系列的成功让大疆在无人机行业中的地位逐渐稳固。然而,大疆并没有满足于此,其继续斥巨资研发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以适应更为多样化的场景。例如,Matrice350RTK以长航时、高精度悬停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土地测绘、电力巡检、林业勘测等领域。此外,该无人机还具备先进的图传和遥控系统,以及强大的视觉识别能力,为公共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空中作业解决方案。而T50农业无人机则以出色的飞行强度和喷洒效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个阶段是进军低空运载新时代。2023年,大疆发布首款运载无人机,以此为标志,大疆无人机正式开启了“低空运载新时代”。大疆自2006年成立到2023年正式发布物流无人机。17年里,大疆无人机发展经历了从基础飞行到娱乐消费、作业飞行,再到如今的载物飞行,代表了市场需求驱动下,无人机从科研属性、娱乐属性、作业属性向交通属性的飞速发展。


综上可以发现,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力,已涌现出国家需求牵引和市场需求驱动两类发展路径下的系列产品。无人机产业实践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带来两点重要的实践启示。


第一,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基础。以往在汽车、高铁等领域我国都走过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漫长道路,而在无人机领域我国却以正向开发起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核心表现在无人机的气动设计、航电控制系统与设备等方面。例如:长鹰、翼龙在无人机气动设计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特别是随着新材料碳纤维和复合材料的应用,无人机的燃油效率和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有助于兼顾低空经济面向低空航空器使用的效率与安全。同时以大疆为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在航电系统技术领域的探索,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飞行安全和效率,具体表现为先进的导航、通信和监控系统的应用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等。

第二,场景导向。应用场景是发展低空经济的落脚点。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为高技术产品提供试验场,更可以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例如,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与领土完整的需求场景促进了长鹰、翼龙的诞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以及农林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场景促进了大疆等系列的迭代创新。可见,供需联动是场景导向的关键,新技术新产品的落地需要合适的场景作为依托,而场景的开拓又会带来新的需求方向进而激发技术创新动能。

以经济学视角审视低空经济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飞行汽车eVTOL产业合作大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飞行汽车eVTOL产业合作大会

飞行汽车eVTOL产业合作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