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二代”“富二代”成为社会热议话题时,餐饮行业却悄然孕育出另一类传承者——“餐二代”。他们生于餐饮世家,耳濡目染父辈在灶台与厅堂间的奋斗,既背负期待,也怀抱理想。后街唐厨创始人叶振威,正是这样一位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餐二代”。他的父亲曾一手缔造覆盖近百家中高端粤菜酒楼的餐饮帝国,而叶振威则在家族积淀之上,融入个人对城市记忆与岭南文化的理解,打造出独具情感温度的“后街唐厨”。
从“唐厨”血脉出发,留学归来另辟新径
叶振威的成长轨迹始终与餐饮紧密相连。童年时期,他就在父亲那家百余平米的茶餐厅里帮忙打杂;随着父亲事业壮大,成为知名粤菜品牌“唐厨”的核心人物,旗下拥有98唐厨、1号唐厨、2号唐厨等超4000平方米的高端酒楼。然而,在家族事业如日中天之际,父亲却将他送往日本——因沉迷漫画而学业受阻的他,由此开启海外求学之路,先后在日本攻读工商管理,并赴美深造,亲历多元文化与餐饮理念的碰撞。
走进后街唐厨IFC国金天地西塔店,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岭南风情:西关大屋元素、满洲窗、黄包车、舞狮装置……细看之下才恍然,整个空间竟以“拆迁”为主题。“猎德村、冼村,那些我儿时熟悉的街巷,如今被高楼包围,终将消失。想到这里,心里很难受。”叶振威坦言。
在广州城市核心——珠江新城的地标建筑中呈现“拆迁”主题,既是叶振威对城市变迁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无声的挽留。从佛山首店起步,到如今在广州布局6家门店,每一家后街唐厨都承载不同的情绪主题:菜市场、暴雨、读书时光……“后街”二字,正是他对旧日街巷与父辈创业艰辛的集体记忆。
传统粤菜与世界风味的融合实验
叶振威的创业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菜品成为他表达理念的核心载体:70%为经典粤菜如咕噜肉、花枝球,30%为创意新品如“十三幺”“姜太公钓鱼”。但这一比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多次试错与调整的结果。最初,他试图以分子料理切入,借助父辈“唐厨”在该领域的先发优势,推出多款前卫菜品。然而市场反馈冷淡——尤其在广州这座“食不厌精”的城市,若味道不过关,再炫技也难获认可。
转机出现在顾客自发的选择中:怀旧菜反而更受欢迎。于是他重新聚焦“味道怀旧、形式创新”的路线。例如将传统椰汁糕改造为麻将牌造型的“十三幺”,不仅成为爆款,单日6店合计销量达700份,贡献约15%营业额。这一创意源于他对本土生活的观察——打麻将,是广东人最日常的消遣。
起初,唐厨集团内部对这类“非传统”菜品充满疑虑,担心粤菜被改得“四不像”。但叶振威选择用市场说话。事实证明,这些兼具趣味与味道的菜品不仅吸引年轻群体,连长辈也乐于在社交平台自发推荐。他始终感恩父辈打下的出品根基:“正因为有唐厨守住味道底线,我才能放手做创意。”传统与创新,在他手中并非对立,而是共生。
选址需理性,数据比直觉更可靠
尽管出身餐饮世家,叶振威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广州难觅理想铺位,他首站选择佛山岭南天地——独栋三层、600平米的门店开业即爆满,让他误判了市场热度。两个月后,他在南海桂城住宅区仓促开出第二家店,却因脱离旅游客流、缺乏消费支撑,投入数百万仍长期亏损,最终黯然关闭。
“第一家店的成功是个‘诱惑’,我们被冲昏了头脑。”这次挫败让他学会用数据说话。重返广州后,他将目光投向番禺——户籍人口80.6万,外来人口超113万,正处于商业成熟期。新开的300多平米门店,人均80元,日均翻台6轮,凭借较低租金与人力成本,反而成为盈利最佳门店。
此后,他坚持“数据驱动选址”策略,在天河购书中心、IFC国金天地等原本缺乏餐饮氛围的区域成功突围。他相信,不是这些地方没需求,而是缺少值得信赖的品牌。如今,他计划进军深圳,并希望将岭南饮食文化推向全国。
在继承父辈餐饮精神的同时,叶振威深入研究年轻一代的消费心理,以文化叙事重构粤菜体验。他坦言:“我希望做得比父亲更好,也希望下一代能超越我。一代更比一代强,才是对行业、对社会真正的贡献。”
关于品牌 · ABOUT >>(点击访问品牌链接)-
-
- 【后街唐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