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品牌实现30%以上成本优化的核心,就藏在供应链体系中。

“未来,中国餐饮市场将涌现出数十家万店规模的领军品牌”,近日,万店盈利智库创始人兼CEO陈志强在“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上表示,区域连锁品牌迈向全国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的供应链模型,提升“链效”能力。
打造高效供应链是连锁品牌全国扩张的基础,这一点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陈志强进一步强调,“链效”是门店盈利模型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单店的盈利能力。换言之,供应链建设是连锁品牌夯实内功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海底捞、霸王茶姬,还是米村拌饭、费大厨,这些持续走红的连锁品牌都有一个共性:背后依托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强大的后端支撑应对前端市场的复杂变化。这也为深陷内卷的品牌指明了新方向:当前端竞争趋于饱和,不妨回头审视后端供应链是否仍有优化空间。
连锁扩张中,别忽视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不少餐饮经营者可能未曾意识到,除了房租、食材、人工这“三大显性成本”外,还存在一座“隐形冰山”——供应链隐性成本,它深刻影响着品牌的扩张节奏与长期生命力。

目前,连锁餐饮的供应链主要通过自建或第三方合作两种方式实现。
自建供应链意味着巨大的时间与资金投入。首先是显性支出:购地或租赁厂房、建设仓储设施、采购设备等,每一项都可能耗费上千万元。
但这只是起点。后续还需承担团队组建、数字化系统开发、标准化流程制定及日常运维等高昂管理成本。一旦因战略调整关闭部分门店,还可能造成仓库闲置、人力冗余等资源浪费。
因此,更多品牌选择与第三方供应链企业合作,通过整合食材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数字化工具等资源,“拼装”出一条完整供应链。
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显著挑战,尤其是协同效率问题。
蜀海供应链CMO吴德星向红餐网举例说明:市面上的供应链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区域品牌常与本地供应链合作,一旦跨区域扩张,服务难以同步;不同服务商在标准、执行上存在差异,易导致食材品质波动、配送延误,甚至引发食安投诉或断货风险。
此外,“拼凑式”供应链在数据协同上存在天然短板。采购、仓储、配送、系统等环节由不同主体负责,难以实现统一数据采集与管理,最终拖累整体运营效率,推高综合成本。
在此背景下,蜀海供应链推出了全托管一站式解决方案,覆盖冷链运输、温控仓储、计划运营、商品服务及全链路数字化系统,打通餐饮供应链全环节。

该模式让品牌既能享受轻资产运营的灵活性,又具备自建供应链的高效协同能力,无需巨额投入和漫长建设周期,即可拥有全程透明、响应迅速的供应链体系。按需使用、按月付费,反而有效降低了整体供应链成本。
在餐饮行业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趋势下,品牌聚焦前端经营(如产品、门店、用户),将后端交由专业机构,已成为必然选择。“就像苹果专注研发与营销,制造交给富士康。蜀海的目标,就是让连锁品牌安心、省心、省钱,轻松实现规模化扩张。”吴德星表示,目前合作品牌平均供应链成本降幅超30%。
蜀海如何助力品牌实现“30%+”的成本优化?
近年来,不少连锁品牌发现,同类产品竞对售价更低却仍有利润,而自己却只能靠压缩毛利换取客流。问题往往出在供应链综合成本失控——从采购、库存、物流到数字化运维,每一环都影响最终盈利。
蜀海的优势在于近20年的行业深耕,服务超5000家连锁品牌,积累了庞大的优质供应商资源、成熟的仓网布局、高效的配送体系及全链路数字化能力。
具体来看,蜀海帮助品牌直连“三海体系”(海底捞、蜀海、颐海)认证的11000+优质供应商。品牌可直接与供应商议定采购价,消除信息不对称,砍掉中间环节,显著降低食材采购成本。
仓储与配送是影响周转率与损耗率的关键,也直接关联资金占用与门店利润。

蜀海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一方面,其在全国布局46个仓储中心,覆盖90%以上城市。基于海量服务数据与AI算法,为品牌定制最优仓网方案。吴德星介绍,蜀海会结合品牌与供应商的地理分布,动态规划最经济、高效的仓储网络。

同时,通过智能库存计划系统,精准调控库存水平,提升周转效率,降低仓储支出。
据悉,某头部中餐品牌在扩张期曾面临库存积压、损耗高、资金占用严重等问题。接入蜀海的“分级库存+357到货+AI智能计划”服务后,库存周转天数从24天压缩至12天,周转效率翻倍,释放资金约2000万元。
另一方面,蜀海推行成熟的共配模式,通过订单整合与路线优化,实现多频次、高装载率配送,持续压降运输成本。
目前,蜀海拥有30,000+多温层运力车辆、300,000+配送点位,自营车辆占比超40%,保障配送可靠性。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支持24小时不间断配送,最快半日达店。
其自研的智能运输系统(TMS)可自动规划最优路径,并对车辆轨迹、车厢温度等实时监控预警,确保物料安全、准时、新鲜送达。数据显示,蜀海配送准点率高达99.9%。

这一切高效运作,均由蜀海自研的数字化系统支撑。据悉,其已累计投入超4亿元打造数字化底座,基于服务数千家连锁品牌的实战经验,沉淀出一套深度适配中国餐饮业务的系统。品牌可直接复用,省去自建IT团队及系统运维的高昂成本(每月数万元起)。
整体而言,依托全国仓网、智能物流、优质商品、AI计划及资金支持等全配套能力,连锁品牌可将蜀海视为“外部供应链部门”,轻装上阵,无忧拓店。
例如,某头部快餐品牌将后端全权委托蜀海,专注产品研发与门店运营,门店从单城20余家迅速扩张至全国400+家,供应链团队仅从3人增至7人,年均节省管理费用约200万元。
降本之外,更要“安心”与“省心”
品牌在追求成本优化时,常有两大担忧:成本降了,食品安全能否保障?协同效率会不会下降?若“省”得不安心、不省心,反而埋下经营隐患。
针对这一痛点,蜀海前瞻性构建了多重保障机制,包括完善的食安体系与全链路透明化数字平台,真正实现“省钱不降质”。
在源头端,蜀海建立“三海认证”供应商准入机制——只有通过海底捞、蜀海、颐海三方联合认证的供应商,方可进入合作池。众所周知,海底捞以严苛的食安标准著称,这为合作品牌提供了第一道安全屏障。
在此基础上,蜀海设立三级食安管理架构:总部、区域、仓库层层把关,执行准入审核、飞行检查、批次抽检等措施。“飞行检查通常不提前通知,我们对食安事故零容忍。”吴德星强调。
他还透露:“所有物料入库前需经多重检测,包括农残、重金属、温度等指标。目前46个仓库中,超90%已配备独立检测实验室,进一步强化品控能力。”

此外,蜀海打造了从采购、仓储到配送的全流程可视化监控系统,确保全链路透明可溯,让品牌真正“看得见、管得住”。
吴德星介绍,供应商管理、订单状态、库存动态、配送轨迹及温控数据等,均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同步,不仅蜀海内部可查,品牌管理团队也能随时调阅,“用行话说,就是让老板睡得着觉。”
除食安监控外,该系统还集成供应商线上招标(SRM)、订单管理(OMS)、仓储管理(WMS)、运输调度(TMS)、自动对账等功能,大幅提升协同效率与管理透明度,真正实现安心、省心。
结 语
随着餐饮行业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粗放式运营已难以为继。谁能更高效地构建或整合优质供应链,谁就能在“规模扩张”与“盈利提升”双赛道上行稳致远。
在此趋势下,蜀海的全托管模式不仅帮助品牌实现“省钱、省心、安心”,更为处于转型期、增长乏力的品牌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突围路径。
可以预见,随着餐饮前后端分工日益明确,能够精准满足连锁品牌“降本、增效、保安全”核心诉求的全托管供应链服务,将成为行业主流选择——既降低经营复杂度,又实实在在压缩成本,助力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王璐;本文配图由蜀海供应链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