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土品牌推向国际,是中华餐饮的荣耀。小杨生煎始终以全球化为战略目标,持续打磨品牌内核。在上海,小杨生煎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餐饮符号。自1994年从吴江路众多小吃摊中脱颖而出,历经二十多年沉淀,如今已在江浙沪地区布局170家门店。面对当下餐饮行业加速洗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环境,小杨生煎的破局之道是什么?小杨生煎掌舵人楚连胜:推动中式快餐走向全球舞台!
融合西式管理精髓 构建本土化运营体系
加入小杨生煎前,楚连胜曾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棒约翰等国际连锁餐饮企业深耕近二十年,积累了深厚的行业洞察力与系统化管理经验。当他决定回归本土餐饮赛道时,恰逢小杨生煎处于转型关键期。在创始人杨利朋女士的诚挚邀请下,楚连胜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加入,并开启了一场深度变革。
六年前楚连胜初入小杨生煎时,品牌仅有19家门店。经过与杨利朋夫妇深入探讨,三方达成共识:聚焦规模化发展,打造真正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式连锁品牌。楚总回忆道:“我入职后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创始团队对品牌的长期愿景,参照成熟连锁体系,逐步搭建专业化组织架构。”
由此,小杨生煎启动全面内部升级。楚连胜对核心团队成员的选拔标准极为严苛:“我只考虑两类人:一是曾在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或星巴克这四大体系中历练过的;二是离开体系后又在本土民营企业实战过的人。前者懂得标准化运营的底层逻辑,后者则深谙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如今,小杨生煎各部门总监及以上管理者,均具备上述双重背景。

行业巨变中 把握品牌势能仍是制胜关键
过去二三十年,中国餐饮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肯德基、麦当劳初入中国时垄断核心商圈,到如今各类餐饮品牌林立街头,楚连胜作为亲历者感触良多。“1995年我加入肯德基时,全国门店仅54家,已是行业标杆。那时它们只争A类商圈,彼此是唯一对手。而今天,它们的对手已变成整个餐饮生态。”
尽管昔日单店日销数十万元的黄金时代难以复制,尽管餐饮品牌数量增速远超市场容量扩张,楚连胜仍坚信:“当下依然是一个好时代。宏观环境向好,但微观层面竞争空前激烈。品牌若想存活,必须拥有强大的基因与持续的生命力。”
面对红海市场,他的策略清晰而坚定:在经济最活跃的一线城市建立品牌势能。“区域性品牌若无法在北上广深站稳脚跟,就不可能实现全国化。只有在这几个高地确立影响力,才有资格向更广阔市场延伸——这是必然路径。”

坚守餐饮本质 遵循行业规律
楚连胜认为,餐饮自有其运行法则,而核心始终是产品。“口味是否地道、产品是否有辨识度,是否真正被消费者认可,这是品牌立足的根本。”他指出,许多网红品牌昙花一现,正是因为过度依赖营销噱头,忽视了餐饮的本质逻辑。
“一个品牌的成功,70%取决于‘种子’——即品牌基因;20%依赖‘土壤’——即市场环境与时代机遇;剩下的10%才是管理体系与执行能力。”他将品牌比作种子,市场比作土壤,强调唯有三者协同,方能成就长青品牌。
在连锁扩张过程中,楚连胜提出“30-100-300”三大关键节点:“30家店是生死线,管理必须从人治转向制度;100家店意味着从小型企业迈向中型集团,需强化团队协同;若能突破300家,除非极端情况,品牌基本具备抗风险能力。”目前,小杨生煎已跨越100家门槛,正全力冲刺300家目标。

迈向全国 走向世界 以味道传递文化
作为生煎品类中的领军者,小杨生煎并无同量级对手。但楚连胜并未止步,持续推动产品与形象创新。“我们每年都会推出生煎新品,并在空间设计、服务体验上不断迭代。品牌既要保持品质稳定,也要通过持续创新向市场传递活力信号。”
谈及未来布局,楚连胜强调,未来两年是关键窗口期。无论是街边店还是购物中心店,选址将严格评估商圈能级、视觉展示、人流动线、聚客效应及交通便利性等多维指标。
小杨生煎不仅是一份国民小吃,更是中国饮食文化出海的载体。楚连胜巧妙融合西方管理方法论与中式餐饮精髓,甚至曾效仿科技品牌为新品生煎举办发布会。他所代表的,正是中国餐饮新一代领军者的清醒与远见——在变革中坚守本质,在扩张中敬畏规律,让世界通过一口生煎,读懂中国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