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餐饮行业迎来资本密集涌入,同时也是市场快速洗牌的一年——大量新店开业的同时,也有众多老店黯然退场。新兴品牌凭借创新模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伴随国内消费能力提升,干净整洁、高效便捷、标准化运营的餐饮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商业地产步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具备差异化特质的新兴品牌成为购物中心争相引入的优质资源。如何把握这一窗口期,实现品牌突围并赢得资本青睐?思飨季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品牌以贵州本土小吃为核心,打破传统街边摊的刻板印象,以卫生、精致、有文化内涵的方式重新诠释地方风味,赋予门店独特的精神内核。
当前商业环境中,新兴品牌正成为对抗购物中心同质化的重要力量。相比传统品牌,它们更贴近80后、90后消费群体,助力商业体优化业态组合。正因如此,越来越多从业者投身新兴品牌赛道,而餐饮因其市场潜力大、入局门槛相对较低、回本周期较短等优势,成为热门选择。
据中国饭店协会《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餐饮收入达35799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贵州省餐饮收入为400.93亿元,增速达10.9%。这一数据印证了餐饮行业的广阔前景,也预示着转型期蕴藏的巨大机遇。在贵州,以丝恋为代表的一批本土餐饮品牌表现抢眼,快速扩张,成为区域市场的标杆。
然而,丝恋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运营成本高、毛利率偏低、供应链管理复杂等挑战。为突破瓶颈,品牌依托七年深耕贵州口味的经验,整合全省各地特色小吃,精心打磨产品体系,于2016年推出全新子品牌——思飨季。该品牌聚焦“小吃集合”概念,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一年内连开四店。其成功背后有何秘诀?

区别于丝恋,打造差异化定位
贵州人对小吃情有独钟,但传统小吃长期缺乏品牌化运营,多散落于街头巷尾。丝恋率先将贵州小吃带入购物中心,提升了丝娃娃等地方美食的消费体验与品牌价值。在此基础上,思飨季作为其孵化的新品牌,进一步聚焦“贵州小吃集合”理念,在延续丝恋基因的同时,对产品线进行优化升级。
相较于丝恋,思飨季更强调地域风味的多样性与产品细节的打磨。店内汇聚贵阳炒酸粉、炒卷粉,遵义拌米皮,织金臭豆腐等各地代表性小吃,打造一站式贵州风味体验。从外部看,两个品牌在客群上互补,在运营上保持独立;而从内核看,丝恋凭借14家门店的规模优势、七年市场沉淀及数据积累,在资金、团队、产品研发、市场洞察等方面为思飨季提供坚实支撑,为其快速成长奠定基础。

事实上,丝恋很早就开始探索小吃品类的延伸。其门店采用自助式蔬菜取用模式,虽受顾客欢迎,却拉低了毛利率与客单价。为提升坪效,丝恋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在脆哨、炒饭、冰粉等基础上,新增板烤系列、洋芋耙、烤金针菇等六十余种贵州特色小吃,打破消费者对“丝娃娃店”的单一认知,客单价提升至40-50元。但高坪效依赖高翻台率,对以堂食为主的丝恋而言风险较大。因此,品牌将部分小吃产品独立出来,打造“即买即走”的思飨季,既延续了丝恋对本土小吃的热爱,又开辟了更灵活的经营模式。
尽管两者均聚焦贵州小吃,但在产品形态与运营思路上各有侧重:丝恋注重用餐环境与体验感,而思飨季则还原街边小吃的烟火气,倡导“边走边吃”,仅设少量座位。某种程度上,思飨季正是为那些喜爱丝恋风味却不愿排队或时间紧张的顾客量身打造。

借力成熟平台,精准选址布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单靠新兴品牌自身难以快速建立市场影响力,但若有成熟品牌背书,并匹配调性契合的商业载体,则可事半功倍。
背靠丝恋这一“大哥”,思飨季自起步便占据优势。丝恋凭借高客流与高坪效,深得本地商业地产认可,其积累的优质资源为思飨季的选址铺平道路。例如,在南国花锦购物中心与鸿通城MALL,丝恋与思飨季“兄弟同框”;而原有合作方也主动将思飨季推荐至其他项目,如亨特城市广场与小河海纳广场,均因认可丝恋的品牌效应而对思飨季敞开大门。

思飨季自身的选址策略同样精准:优先布局人流量大、消费力强的核心商圈。南国花锦地处喷水池-紫林庵黄金地段,主打年轻客群,客流与坪效双高;鸿通城MALL毗邻火车站,依托交通枢纽带来大量流动人口,餐饮需求旺盛;亨特城市广场位于老城中心,商业氛围浓厚,消费力强劲;小河海纳广场则是区域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商业中心,聚合效应显著。这些项目普遍偏好“小而美”的餐饮品牌,思飨季的小店模式恰好契合其空间与业态需求。
目前,思飨季扩张步伐仍在继续,已签约入驻观山湖区世纪城商圈的九方购物中心,未来将与宜家、麦德龙等国际品牌比邻。该区域汇聚大量企业和年轻人才,是贵州“人才回流”的重点区域。80后、90后群体不仅消费意愿强,也对本土文化有深厚情感,更易接受思飨季这类融合乡愁与时尚的餐饮品牌。这种“借势+精准”的策略,成为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助力。

夯实产品内核,推动黔味出山
“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定位多精准、平台多优质,品牌最终仍需依靠产品力立足。“思飨季”三字本身即蕴含深意:“思”是对本土风味的追忆与重塑;“飨”既体现贵州人的热情好客,也寄托对家乡味道的眷恋;“季”则呼应二十四节气对食材时令的讲究。
短短三字,承载着品牌在情感共鸣与文化表达上的用心。对于80后至00后的本地消费者而言,甜酒粑、炸臭豆腐、炸香蕉、洋芋耙等曾是街头巷尾的日常滋味。如今,这些记忆中的味道被搬进购物中心,采用原生态食材,遵循传统工艺,并融入80年代红棚布等怀旧元素,在商业空间中复刻街边小店的质朴氛围。这种“旧味新呈”的方式极易唤起情感共鸣,正如菜单所写:“有小吃,就有乡愁”。

作为贵州本土小吃品牌,思飨季延续丝恋“Shopping Mall先行”的策略,从创立之初即立足高端商业体,避免了后期“去街边化”的转型阵痛。结合其发展轨迹及丝恋在重庆的尝试可见,思飨季正为走出贵州、迈向全国做准备。在此过程中,品牌也在悄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折耳根”等地域性强、外地接受度低的元素,保留更具普适性的风味,呈现出“去贵州化”的初步迹象。
当下,新兴餐饮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缺乏核心竞争力与稀缺性的品牌终将被淘汰。思飨季选择不求“大而全”,而是深耕本土,将地方特色小吃精细化、品牌化,突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产品属性,其路径为同类品牌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思飨季的策略可谓明智:精准的定位赋予品牌灵魂,怀旧与现代交融的空间设计唤起集体记忆,地道的贵州风味则直击味蕾。它已具备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差异化资本,未来能否成为继“蓉李记”之后,又一个将地方小吃推向全国的贵州代表品牌?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