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打酒铺爆红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现实挑战。

在灯光通明、风格简约的打酒铺里,店员站在一排金属酒龙头前,熟练地为顾客打出一杯按“两”计价的鲜啤、果酒或白酒。这里没有最低消费门槛,也没有喧闹的酒吧音乐,顾客通常即买即走,或与朋友在吧台小坐片刻,配上一把花生米,或是从隔壁卤味店捎来的下酒小菜,享受片刻微醺时光。
如今,这股“打酒铺”热潮正迅速席卷全国多个城市。
以成都为例,在大众点评上搜索“打酒铺”,结果丰富多样,其中不少门店都是近一年内新开张的。部分品牌已初具规模,如“斑马侠打酒铺”显示拥有47家门店,“唐三两打酒铺”也已拓展至23家。

△图片来源:唐三两打酒铺大众点评相册页面
红餐网还注意到,社交平台上涌现出大量颇具吸引力的“打酒铺”招商信息。
“7平方米空间,10天即可开业,日均营业额5000-6000元。”“启动资金仅需4万元,1-2人即可运营。”诸如此类强调“低投入、快回本、高收益”的招商宣传屡见不鲜,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目光。
然而,在热闹表象之下,一个关键问题亟待厘清:打酒铺究竟是可持续的优质项目,还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试水?
把酒当成“奶茶”来卖?
在社区街角、地铁出口附近,稍加留意,或许就能发现一家新开的“打酒铺”悄然出现。
从外观来看,它们与普通茶饮店相差无几——明亮的空间、简洁的装修,但门头往往醒目地标着“XX打酒”。为了提升复购率并方便购买,大多数打酒铺选址于居民区周边或人流密集的商圈,进一步强化其“日常消费”属性。
据红餐网观察,当前市面上的打酒铺普遍采用20-40平方米的小型门店模型,主打自助或快速打酒服务,支持即买即走,并可按毫升或“两”售卖,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成本。
在产品方面,打酒铺SKU通常维持在30-40款之间,涵盖精酿啤酒、果酒、白酒、洋酒、米酒等多个品类。口味设计也紧跟潮流,蜜桃乌龙、海盐荔枝等茶饮常见风味频频出现在酒单中。

△图片来源:关爷打酒现打酒铺大众点评相册页面
价格方面,客单价多集中在15-35元区间,策略上与茶饮店高度相似。以成都某打酒铺为例,其酒品酒精度从0.8%Vol的低度米酒到63%Vol的高度白酒不等,最低售价为15元/500ml。为吸引客流,门店常推出优惠活动,如85元畅饮店内大部分酒水。
此外,为增强用户粘性,不少打酒铺还通过会员体系、社群互动、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深度运营,力求将“尝鲜客”转化为“回头客”,依靠熟客支撑稳定营收。
可以说,这类打酒铺正在尝试复制“奶茶”模式——以高性价比产品、便捷购买体验,将饮酒从传统社交场景转变为一种更日常化、轻量化的消费行为。
4万开店,月入6万?打酒铺真有那么赚钱?
然而,越是火热,越需警惕潜在风险。
尽管不少招商方宣称打酒铺投入低、回报快,但据红餐网了解,实际开店成本普遍在10-20万元之间,包含硬装、设备、首批物料及运营支持等费用。而真实营收也远非宣传中那般理想,受地段、运营能力、季节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
有连锁品牌负责人透露,表现优异的门店日营收可达5000-6000元,但多数普通门店日均流水在3000元左右已属良好水平。
也有创业者在成都开设打酒铺,目前日均营收仅千余元,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而采用“店中店”模式(如改造烟酒店或设于超市内)的门店,虽然启动成本更低,但日均营收往往只有几百元。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打酒铺关店率较高,部分上半年新开门店在下半年便已悄然关闭。这门看似门槛不高的生意,实则面临多重考验。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深耕餐饮行业多年,对成都市场尤为熟悉。他表示,自去年下半年起,已有不少品牌和加盟商前来咨询打酒铺项目。他坦言,该赛道尚处市场培育阶段,但资本的快速涌入打乱了发展节奏。
“头部品牌刚有点起色,大批玩家就蜂拥而入。”蒋毅认为,在资本驱动下,许多品牌急于讲出规模化故事,“今天你有100家店,明天我就要开200家”,在抢夺加盟商过程中缺乏筛选机制,导致行业在盲目扩张后根基不稳。
关爷打酒创始人黄朝勇同样认为,过快扩张对整个行业是一种伤害。他指出,消费者目前仍以购买瓶装酒为主,散装打酒尚未成为主流,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靠单一品牌推动,因此必然会有大量门店在市场教育完成前被淘汰。
聚焦生意本质,打酒铺还面临诸多现实难题。
黄朝勇直言,运营打酒铺并不简单,“各地饮酒偏好差异显著,做全国连锁时,产品结构、定价策略、口味倾向都需因地制宜。”
木兰打酒创始人叶云则指出,复购率低是行业普遍痛点。“开业初期靠新鲜感吸引客流,首月销量可能达标,但酒类并非高频消费品,后续消费频次明显下滑,业绩很快回落。”
在他看来,提升复购不能仅靠产品本身,还需通过运营创造情感连接。“每家打酒铺最大的不同,其实是老板本人。如何‘卖’出自己的个性,如何与顾客建立真实互动?”叶云举例,将木兰打酒打造成“有温度的社区酒馆”,正是其差异化策略的核心。
除此之外,酒类消费的季节性波动、SKU增加带来的品控压力、滞销库存的处理等问题,也都是打酒铺必须直面的经营挑战。
在消费习惯尚未成熟、行业标准仍未统一的当下,打酒铺的“奶茶化”叙事,正经历一场关于生存能力与长期价值的严峻考验。
结 语
打酒铺的兴起,确有其时代合理性——它以“茶饮逻辑”精准契合了年轻人对“微醺体验”、高性价比与便捷消费的需求。
但热潮之下,赛道的过速扩张可能正在透支市场信任。不少门店在“爬坡期”与“爆发期”的错位中艰难求生,复购乏力、同质化严重、品控难度大等隐忧逐渐显现,成熟的盈利模型仍在探索之中。
因此,对于有意入局的创业者而言,此刻更需理性审视热潮背后的真实门槛,审慎决策。毕竟,在任何赛道中,最终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想得最透、走得最稳的那一批。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钱俊;编辑:方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