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火锅它的特点是一锅双味,能够满足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需求。
	
  其实火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时只有一个锅,要么麻辣,要么三鲜,要么其他汤底,总之,一个锅只能有一个口味。那么,鸳鸯火锅是怎么来的?
  鸳鸯火锅一般是以传统的红汤卤和清汤卤拼合而成,原名“双味火锅”,是1983年重庆一个美食团队参加一个全国性烹饪大赛时的参赛菜品,由阎文俊取名设计,由特级厨师陈志刚制作而成。这种火锅用铜片将锅隔成两半,形成一个很像太极图的样子,一边放清汤卤,一边放红汤卤,烫涮原料可随人意。
  到了1985年,一个名叫熊四智的厨师将“双味火锅”改名为“鸳鸯火锅”,听起来更富有文化韵味和饮食情趣。
  鸳鸯火锅的发明,解决了一群人吃火锅时的口味差异问题,一下子就火了起来。直到今天,人们去火锅店,在菜单上也经常看到“鸳鸯锅”这一个选项,可谓众口能调的神器。
  不过据说,鸳鸯火锅的发明也是有史料灵感的。相传三国时代,魏文帝就提到过一种“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食物间不串味,和现今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