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这个关键词被各业态的零售企业频繁提起。最近几年,领先的零售企业纷纷开启中台化探索,尽管各家“打法”不尽相同,但目标却殊途同归:提升经营效率,赋能多元化扩张。
“中台”的概念最早源于互联网行业,但在应用于零售行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或标准。
中台建设在零售行业正从“尝鲜品”变为“必需品”
中台成为连锁零售运营提效、支撑多渠道多业态发展的核心抓手。中台的概念发轫于互联网行业,自2015年阿里巴巴引入中台战略,互联网企业纷纷开启自身中台架构建设。根据CCFA与麦肯锡2022年的联合调研,约67%的零售企业表示已开始尝试中台搭建,其余企业也将中台建设纳入近期规划。零售行业中台化的兴起具有相似的出发点。大部分企业的中台化动力,都源于近年来行业的“内忧外患”:“内忧”:大型零售企业普遍涉及多渠道、多品牌、多区域乃至多业态管理,部分核心业务能力散落在前端,例如,订货补货、陈列、损耗管理等都由门店或区域/城市决定,不够标准化。这往往导致组织冗余、人效偏低、消费者体验参差不齐。“外患”: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电商、新零售、社区团购等对线下客流冲击较大,行业整体利润偏薄,亟待提升效率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中台建设主要有三个目的:
第一,沉淀业务的通用、可复用能力,避免烟囱式的业务能力、组织、系统、数据平台建设,以实现降本增效。以银泰商场为例,其将传统商场各自为政的导购管理、招商、物业、营销活动等功能均收至中台完成,实现了前端运营团队的精简优化。
第二,通过为前台提供可共享的能力,助力拓展新渠道、新区域和新客源,孵化新兴/成长性业务。
第三,通过将“经验复用型”的工作从门店剥离,由中台统一运营决策,实现门店人工成本节降,运营标准化和效率提升,打造一致性体验,并减少对资深店长的依赖,实现快速展店。以步步高为例,其从2019年开始,择出旗下20余家门店进行测试,尝试打造中台化商品管理和门店运营体系,由中台部门的“专家+算法”制定订货补货、促销定价、生鲜损耗监控和管理等策略,并实时下发任务到门店人员端,由中台逐步取代门店的经营决策。经过一年的运营,测试门店生鲜部门相较公司大盘销售提升30%-40%、毛利增加3%-4%,所有测试店非生鲜类产品订货只需一人管控(实际上一人最多可以管理约50家门店的订货)。
什么是零售行业的“中台”?
理解中台,首先我们要站在更全面的视角,厘清“前-中-后”台的关系:在零售行业中,“前台”通常是指直接通向消费者端的渠道触点(如门店、APP、小程序等);中台作为运营中心,根据实际业务需求,为前台提供可复制、即插即用的业务运营支撑或技术解决方案(如供应链、商品管理等);后台则是公司已经基本具备、相对长期稳定的基础能力和共享服务(如财务、人力资源等)。零售企业中台由哪些模块构成?零售企业的中台体系通常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业务中台、数据中台和技术中台。其中,业务中台是企业级可复用能力的主要承载;数据中台通过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计算和产品化应用,服务于业务中台及前台的数据需求;技术中台则通过统一、便捷的基础设施能力接口,助力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的快速建设。
零售企业搭建业务中台的关键考量
业务中台不是共享服务中心,而是业务的一部分,要与前台共同背负业务指标。相比传统的共享服务中心,中台由业务需求出发,形式随业务演变而变化;与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成本中心,往往只需考核“业务响应力/满意度”的关键业绩指标(KPI)有所不同,中台需要与所支持的前台部门共同承担相应业务KPI,例如用户运营中台需共背活跃会员数、ARPU值,门店运营中台需共背门店毛利、周转等。
中台不仅对前台起支撑服务作用,同时也要扮演“监督角色”和“教练角色”。例如,用户运营中台需要制定企业级别的用户体验相关指标,并对前端不同业务部门、渠道/门店的用户体验KPI进行监控和复盘,提出改进建议。
厘清业务中台与前台的职责边界和协作关系,是中台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在不同能力领域(例如采购、定价、促销),前台和中台的职责边界划分,需要按实际场景条分缕析逐个判断。
中台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的全域交付,而应当具备阶段性、模块化的长跑思维。
企业的业务中台设计个性化程度很高,并不存在标准解决方案,中台建设也要分阶段,充分匹配能力的成熟度,避免“一口吃成胖子”的思维,同时开展建设所有能力领域的中台。
最后还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业务中台建设是模块化、渐进式的,但由于涉及组织形态、流程机制和业务模式层面的变革,因此需要自上而下的驱动力,最好由一把手挂帅,并由跨部门力量主导,推动企业的能力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