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叶锡铭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品牌创始人,更像是一位执着于细节与体验的品牌设计师。他怀揣对中式餐饮的极致追求,于1997年将港式休闲餐饮理念引入上海,精准切入中端市场空白,由此开启避风塘的传奇篇章。

洞察中端餐饮蓝海,果断布局抢占先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个体经济兴起,国际连锁餐饮品牌陆续进入内地,而本土特许经营模式尚处萌芽阶段,整个餐饮行业充满活力与机遇。彼时的叶锡铭,担任一家香港上市企业在沪办事处的高管。1997年,伴随香港回归及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敏锐意识到,实现自己餐饮理想的时机已然成熟。
作为国家经济重镇,当时的上海餐饮市场两极分化明显:一边是高端西餐厅与豪华海鲜酒楼,另一边则是街边大排档和个体小馆。叶锡铭并未拘泥于传统粤菜必须走高端路线的思维定式,而是凭借前瞻性的市场判断,精准锁定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端消费群体,开辟出一片全新蓝海。
经过一年精心筹备,1998年9月,首家主打港式休闲风格的“避风塘”餐厅在长乐路正式开业,迅速引发食客追捧,次年便连开三家分店。这份成功不仅源于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更得益于他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精神。要知道,第一家门店选址紧邻中国首家国宾馆——锦江饭店,对于一位毫无餐饮经验、又主打外地菜系的创业者而言,无异于迎难而上。若非果敢决策与独特模式,避风塘难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重塑中餐体验,打造全天候休闲空间
精准定位只是起点,真正让避风塘站稳脚跟的,是一系列颠覆传统的运营创新。早在1998年,当大多数中式餐馆仍局限于午晚餐两小时营业时,避风塘率先推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一模式即便在当时的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中也尚未普及。
不仅如此,避风塘通过融合岭南文化元素的装潢设计与细致入微的服务体系,营造出轻松惬意的用餐氛围,赋予餐厅更强的社交属性。它不再只是“吃饱”的场所,更成为都市人休闲聚会的理想空间,由此开创了中式休闲餐饮这一全新细分品类。尽管新模式往往面临市场接受度的挑战,但避风塘却迅速赢得消费者认可,快速占领市场份额。

严控出品品质,率先构建中央厨房体系
模式创新若缺乏扎实内功支撑,终难持久。港式菜系品类繁多,菜单常超百道,品质一致性极难把控。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确保口味统一?叶锡铭的答案是:自建中央厨房。
回溯至2002年,当时国内餐饮企业中具备自建中央厨房意识与能力者凤毛麟角,而避风塘已率先行动。当年,公司购地筹建中央厨房,并围绕供应链、生产流程、品控标准等环节进行系统性重构。这一过程投入巨大、周期漫长,初期甚至因产能与门店布局不匹配而进展缓慢,只能稳扎稳打。
直至2009年,中央厨房体系趋于成熟,避风塘才开启加速扩张之路,并在2012年后依托高效供应链实现门店快速复制。叶锡铭坦言,建设中央厨房压力巨大——一个可支撑百家门店、面积上千平方米的中央厨房,总投资高达三四千万元,日常运维成本亦不菲。

中央厨房与门店扩张实为双向驱动:唯有配送半径覆盖3-4小时车程,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否则,要么门店分散导致配送困难,要么门店密集造成产能闲置,反而推高成本。是否建设中央厨房,需综合考量企业资金实力、研发能力及全流程管控水平。如今,避风塘绝大多数菜品均由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再由门店还原加工,即便是工艺复杂的菜式,也能稳定复刻。
避风塘定价虽高于普通中式餐厅,却与其“中端高品质”的品牌定位高度契合。其客群覆盖广泛——既未超出大众消费能力,又能满足追求品质生活的中高收入人群。笔者亲身体验后认为,其菜品品质确实出众,物有所值,堪称性价比突出的中式餐饮代表。避风塘并非街边快餐,而是多选址于商圈或休闲区域,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或周末时光提供一处环境雅致、餐品优质的用餐空间,这也正是其广受消费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关于品牌 · ABOUT >>(点击访问品牌链接)-
-
- 【避风塘茶餐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