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土菜馆”早已成为餐饮市场中一道熟悉的风景线。这些带着“土”字的餐馆非但未被消费者排斥,反而因其质朴的乡土气息唤起了人们对家乡味道的深切怀念。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土菜馆”这一概念最早由洞庭湖土菜馆的创始人何威率先提出。何威从异乡酒吧的一名普通调酒师起步,逐步成长为酒吧老板,再转型为餐饮创业者,其每一步都彰显出超前的商业嗅觉与非凡的魄力。他的创业历程并非坦途,而是历经波折,最终从洞庭湖土菜馆走向佬麻雀,用行动诠释了“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的信念。
1990年,年仅20岁的何威毅然辞去稳定工作,怀揣“靠双手闯出一片天地”的梦想奔赴广州,开启异乡奋斗生涯。凭借敢闯敢试的精神,他仅用四五年时间便从酒吧调酒师跃升为承包经营者,24岁就在广州实现购房购车。此后二十多年,他不断拓展商业版图,涉足西餐咖啡厅、农贸市场、宾馆酒店等多个领域。然而,无论事业如何多元,家乡的湘菜味道始终萦绕心头。正是这份乡愁,促使他先后创立了洞庭土菜馆、潇湘粤语、佬麻雀等多个餐饮品牌。

首创“土菜馆”概念,引领湘菜风潮
进入21世纪,何威已在广州打拼十年。他敏锐察觉到,大量因改革开放南下广东的湖南人同样渴望“家的味道”,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湘菜市场机会。2001年,他在广州肇庆大厦开设首家湘菜馆,并命名为“洞庭湖土菜馆”(简称“洞庭”)。“当时并没有‘土菜’这个说法,我们觉得家乡菜就是土菜,又因源自洞庭湖,便取了这个名字。”
这一看似随意的命名,实则精准锁定了品牌定位,也为日后集团旗下多品牌差异化发展埋下伏笔。回忆起洞庭的早期扩张,何威坦言:“第一家小北店一开业就爆火,随后迅速开启扩张模式,直营与加盟并行,短短一两年内门店就增至十几家,高峰期甚至达到三十余家。”然而,这种高速扩张也带来了隐患。
终止加盟聚焦直营,夯实企业文化根基
“当时加盟体系尚不成熟,我们自身也缺乏管理经验,导致后期出现管理混乱、理念分歧等问题。”痛定思痛后,何威果断终止加盟模式,全面转向直营,并将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在行业人才争夺激烈的时期,洞庭员工流失率却很低,很多人对品牌有深厚感情。”在他看来,洞庭能历经风雨屹立不倒,关键不在于菜品本身,而在于团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核心骨干的长期坚守。
为培养基层员工,洞庭提供系统化培训;为稳定管理层,2008年公司实施全面股权改革,让高管及店长成为股东。如今,首批创业元老大多仍在岗,核心团队成员平均司龄超十年。稳健发展的洞庭门店遍布广州,年营业额突破3亿元。

试水高端湘菜遇挫,却收获人生伴侣
2004年前后,珠三角湘菜品牌群雄并起。眼见高端湘菜品牌“湘鄂情”风头正劲,何威判断时机成熟,遂推出第二品牌“潇湘粤语”,首期投资高达600万元,意图进军高端市场。然而,由于仅对洞庭菜品稍作调整便仓促上马,缺乏真正差异化,不到两年便亏损200万元。
面对失败,何威坦然接受:“现在回头看,失败是必然的——换汤不换药怎能成功?”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在潇湘粤语项目中,他与股东蒋玲重逢。两人本是童年邻居,因合作再度相识,不仅事业配合默契,感情也迅速升温。如今,他们已携手走过14年,既是生活伴侣,也是事业搭档。
佬麻雀破局而出,以文化与健康重塑湘菜
受高端尝试失利影响,加之担忧洞庭陷入增长瓶颈,2008年起何威一度将重心转向农贸市场、酒店等非餐饮领域。但经过七八年沉淀,他重新意识到:湘菜才是初心所在。彼时,传统湘菜品牌普遍面临老化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洞庭若不创新,终将被淘汰。”何威深知,面对年轻消费群体,传统模式已显乏力。经过四年多探索,他决定另起炉灶,创立全新品牌——佬麻雀。“我希望它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佬麻雀摒弃时尚路线,主打文化主题,采用“一店一景”设计,如万胜围店的“水天一色”、华港店的“渔歌唱晚”、白云汇店的“洞庭揽胜”,生动呈现湖湘文化。
在菜品上,佬麻雀大胆革新,打破“湘菜=油辣不健康”的刻板印象,提出“湘菜也可以鲜而不辣”,聚焦湖南河鲜,强调少油、健康、原味。何威规划:首年在广州开10家店,第三年拓展至华南30家,第五年进军北上广深,总数达50家,节奏稳健,效仿客语模式。
尽管新店选址多在非核心商圈,初期团队信心不足,但在何威坚持下,仍斥资1700万元三店齐开。结果出人意料——“每到饭点几乎都要排队”,曾被同行视为“无潜力”的万胜围店,坪效竟高达3000元。这场“向死而生”的豪赌,最终赢得满堂彩。
从洞庭湖土菜馆到佬麻雀,何威用八年时间完成品牌迭代。他曾尝试高端路线却因脱离湘菜本真而折戟,而佬麻雀的成功,正源于对传统弊端的精准修正:去油腻、重健康、强文化、控品质,精准切入中高端市场,契合当代餐饮消费升级趋势。创业之路从无坦途,但唯有保持清醒、勇于革新,方能在变局中破茧成蝶。
关于品牌 · ABOUT >>(点击访问品牌链接)-
-
- 【佬麻雀湘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