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中国餐饮该不该效仿日本模式?

2025.10.30 01:01红餐网红餐网
日本餐饮的今天,会成为中国餐饮的明天吗?

日本餐饮的今天,会成为中国餐饮的明天吗?

2025年对多数中国餐饮从业者而言,注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

传统旺季不再红火,淡季愈发冷清,整体消费疲软,客流持续萎缩。“反内卷”口号响亮,价格战却愈演愈烈。焦虑、挫败与迷茫,成为行业普遍的情绪底色。

但市场并非全无希望。萨莉亚、寿司郎、滨寿司、肉肉大米等日系品牌逆势上扬: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市场贡献显著,销售额同比增长10.5%,达630.58亿日元;寿司郎加速扩张,入华五年热度不减,北京西单店每日限号2000人,被称“京城最难排队餐厅”,广州门店周末需30余名员工才能维持运转。

日资品牌在华高歌猛进,本土企业却步履维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日本品牌为何能在中国市场脱颖而出?步入新周期的中国餐饮,又能从它们身上汲取哪些经验?

向日本餐饮学什么?

近年来,业内流行一种说法:“日本餐饮的昨天,正是中国餐饮的今天。”

这一观点多源于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作为日本消费社会研究权威,他在书中梳理了1912至2020年间日本百年消费变迁:

第一消费时代(1912-1937):国家主导,中产阶层初现;

第二消费时代(1945-1974):家庭为核心,经济高速增长推动“一户一品”消费;

第三消费时代(1975-1997):个人主义兴起,消费从数量转向品质与个性表达;

第四消费时代(1998-2020):社会导向,强调性价比、情绪价值、共享与可持续。

对照中国当前发展阶段,路径高度相似。

我们同样面临收入增长放缓、房产价值回调、生育率走低、老龄化加剧等结构性挑战。

消费观念亦同步演变:从追求高端转向注重性价比,从崇尚洋品牌到拥抱本土文化,从吃饱吃好进阶到关注健康与情感满足。

正因如此,日本餐饮穿越“失去的三十年”的经验,确实值得借鉴。

但关键在于——学什么?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一,“极致性价比”

吉野家、食其家、松屋这三大牛丼巨头,均在经济低迷期凭借“极致性价比”实现突围;回转寿司行业的“百元革命”,催生了寿司郎等国民级平价品牌——其市场地位正是在长期通缩中确立的。

萨莉亚创始人正垣泰彦曾指出:“连锁的本质,不是打造爆火门店,而是让普通门店也能稳定盈利。”

这种策略背后,是对消费趋势的精准把握与对利润边界的理性认知。日本餐饮早于中国三十年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平均毛利率约40%-70%,而萨莉亚2025财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率仅4.1%。

第二,“极致单店”

萨莉亚堪称中国餐饮学习的典范,其核心在于对单店模型的极致打磨。

运营细节精确到秒:员工不用托盘,而是将餐盘叠放胸前上菜,节省8.6秒;全员通岗,兼顾点餐、清洁与补货;冷藏柜按“伸手可及”原则分区,动线设计为U型以减少走动。这套体系支撑其创下“15分钟翻台”的纪录。

人力配置同样高效:多数门店仅4名正式员工,其余为小时工,比例达1:4,人工成本控制在12%以内。

选址遵循“113策略”——一线城市、核心商圈、非黄金铺位。避开高租金区域,使其租金占比仅13%,远低于行业均值。节省的成本直接让利消费者,支撑其长期低价策略。

第三,“极致供应链”

过去三十年,日本餐饮最大变革在于完成从手工到工业化的跃迁,核心是“效率革命”。

其供应链早已迈入“中央厨房2.0”阶段。以外卖巨头玉子屋为例:全自动米饭机将米粒吸水率控制在62.5%±1%;机械臂分装配菜误差不超过3克;物流系统实现“分钟级”响应——10点前接单,11:30前送达,冷藏车全程温控误差±0.5℃。

企业广泛引入制造业精益理念。日清集团将丰田“JIT准时制”转化为“食材零库存”,实现订单下达后4小时内送达门店。

通过中央厨房、联合采购与深度协同,日本餐饮实现食材全程可溯、冷链覆盖率95%、损耗率低于2%。行业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2倍,供应链成本占比仅18%。截至2021年,日本餐饮连锁化率达50.8%,而2025年中国仅为24%。

小结:

过去三十年,日本餐饮主动适应经济下行,放弃盲目扩张,转而以工业化思维重构运营体系,通过设备升级与标准建设提效降本,成功穿越周期,孕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品牌。

照搬日本模式,恐难奏效

2025年4月,三浦展在新作《第五消费时代》中提出未来消费七大趋势(7S):

1、slow:慢生活

2、small:小而美

3、sociable:人情味

4、soft:人性化

5、sustainable:可持续

6、sensuous:多层次愉悦

7、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s:社会责任

他将这些归纳为“Well-Being”——即“悦己”为核心,追求内心幸福。消费重心从外在转向内在,从物质转向精神。

这一转变对中国餐饮提出新命题:应聚焦刚需,还是深耕情绪价值?强调性价比,还是追求质价比?推进工业化,还是保留锅气与烟火气?

笔者认为,借鉴日本经验需立足本土实际,以我为主。

原因在于:日本国土狭小、民族单一,模式易于复制;而中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均,一线已迈入第五消费时代,三四线仍处第三消费时代。更关键的是,中国餐饮数字化程度、市场复杂度远超日本——夫妻店刚学会扫码点餐,直播带货已席卷而来;日本一碗拉面可卖数十年,中国奶茶品牌一周不上新就被视为落伍;日本以线下为主,中国渠道高度碎片化,外卖、团购、私域、零售等多元并存。

若生搬硬套日本模式,无异于刻舟求剑。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面向第五消费时代,中国餐饮破局可从五大方向切入:

第一,“高质平价”

近年最大误区,是将“极致性价比”等同于“极致低价”,如咖啡行业的“9块9大战”。结果是全行业陷入“无利润繁荣”。

低价吸引价格敏感客群,但商家被迫在成本与品质间取舍,最终两败俱伤。

需认清:只有具备规模优势者才能支撑极致性价比。蜜雪冰城全球超5万家门店、年采购柠檬11.5万吨;瑞幸靠2.6万家门店拿下巴西对华咖啡豆出口六成份额。

对大多数品牌而言,“高质平价”才是可持续路径。

例如,北京南城香放弃低价竞争,转向“快餐价格、正餐品质”,打造“现炒社区食堂”,坚持基地直采、新鲜直达。车公庄新店单日客流超千人,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

“高质平价”是平衡成本、品质、利润与体验的最优解。

第二,无人化+智能化

2025年7月,京东推出“七鲜小厨”,主打现炒无预制、5分钟出餐,日均订单破千。其万店计划底气来自炒菜机器人。

一场后厨智能化“军备竞赛”已然开启:小菜园投入1.5亿元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霸碗700余家门店全面配备;锅圈食品战略投资机器人品牌;南城香入股相关企业……

据《世界炒菜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37亿元,2030年有望破百亿,团餐与快餐渗透率将达50%。

炒菜机器人3-5分钟成菜,高峰期接待能力大增;温控、调味精准到克,菜品稳定性显著提升。整体可降人工成本40%、压缩厨房空间30%。

随着视觉识别与味觉传感技术进步,未来机器人将实现食材智能识别、口感复现,甚至通过云端学习实现个性化调味,成为餐饮新质生产力。

第三,反供应链模型

预制菜争议揭示一个事实:中国人对“锅气”“热乎”“新鲜”的执念根深蒂固。

日本消费者接受预制菜,因其饮食偏冷食、重便捷;而中国讲究“一热抵三鲜”,文化差异显著。

但“现做”在日本同样存在,如丸龟制面以现场制面为卖点。

预制与现做并非对立,而是满足不同需求——前者重效率,后者重体验。

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回归“现炒”:乡村基关闭中央厨房,承诺明厨亮灶;小女当家强调“看得见的锅气”;太二升级“5.0鲜活模式”;左庭右院推行“当天鲜切、拒绝冷冻”。

从“现烤”面包到“现切”牛肉,消费者愿为“仪式感”买单。“反供应链”模式的复兴,既回应了对预制菜的担忧,也为手艺人开辟新空间。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第四,细分市场称王

素满香午市坐满银发族;小放牛周末变身亲子乐园;开学季比格披萨被学生挤爆……

为何这些店逆势增长?数据揭示真相:2025年中国单身人口超2.6亿;2024年60岁以上达3.1亿,占比22%。

老龄化、少子化、不婚潮催生多元需求:川湘菜馆提供免辣选项;2人位、1人位取代包间;宠物友好餐厅兴起,“小狗年夜饭”一席难求。

粗放经营时代已终结,“细分赛道为王”成为新法则——聚焦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特定需求。

素食品牌庆春朴门登顶多地热门榜;自助小火锅解决“降级+一人食”痛点;茶饮品牌靠蔬果茶、养生茶、国风茶等细分品类突围。

试图讨好所有人,终将失去所有人。主动放弃部分市场,反而能建立差异化认知,赢得忠实客群。

第五,情绪价值

每到周末,“跳海”酒吧挤满逃离都市的年轻人。“社交”是其核心吸引力,“情绪价值”构成商业壁垒。顾客可申请当“兼职打酒师”,决定音乐、活动甚至参与分成;品牌还组织展览、市集、骑行等社群活动。

尽管被质疑“情绪能否变现”,但创始人透露:2023年营收破亿,30家店均盈利,平均10个月回本。

对Z世代而言,“吃喝”早已超越功能属性——吃饭是氛围体验,喝酒是情感连接。他们愿为情绪买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三浦展的“7S”理论印证:温饱满足后,“精神刚需”凸显。

北京“宫宴”以“汉文化美食剧场”出圈,沉浸式体验+古风演出+实景互动,复购率达40%;1800元/人的晚宴需提前7天预约,基础套餐498元仍供不应求。

在宫宴当NPC、抢购泡泡玛特、在跳海做打酒师,本质相同——为体验与归属感付费。

年轻人对几元米粉斤斤计较,却愿花数百元吃一顿宫宴。

麦肯锡调研显示,64%中国消费者将精神满足列为首要需求;Z世代为情绪买单意愿是80后的3.2倍。

通过场景叙事构建情绪价值,借文化IP强化心智,以特色产品建立壁垒,靠社交传播形成闭环——情绪价值已成为破局关键。

想深度体验日本餐饮经营理念,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红餐日本研学之旅。

写在最后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8月,中国餐饮总收入36480亿元,总量增长但增速与客单价“双降”。

一位从业十余年的老板感叹:“过去不赚钱就是亏,现在不亏就是赚。”

经济上行考验顺势能力,下行则考验认知深度。

所有从业者须清醒:第五消费时代下,“人货场”正经历深刻重构:

人——消费主体多元化,银发经济、一人食崛起,从追求“体面”转向重视“体验”;

货——从“贵即好”转向“高质平价、好吃不贵”;

场——从中心化走向碎片化、社会化、数字化;

正如小宽所言:过去餐厅“到好吃为止”,如今“从好吃开始”。

当下餐饮既卷价格,更卷价值。内卷并非唯一出路,市场永远存在盈利机会。

穿越周期,既需行动力,更需信念感——“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翟彬;编辑:洪君。文章配图来自图虫创意,红餐网经授权使用。

图片

 

中国餐饮该不该效仿日本模式?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红餐网

红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