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麦当劳中国初创核心成员、流程管理专家章义伍:以标准化体系驱动餐饮规模化跃迁

2025.10.30 16:01红餐网红餐网
章义伍深入剖析“流程体系”如何成为餐饮企业突破增长天花板、实现“蝶变跃升”的核心引擎。

麦当劳中国初创核心成员、流程管理专家章义伍受邀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专访,结合其参与麦当劳中国首家门店筹建与市场拓展的一线经验,系统阐释“流程体系”如何成为餐饮企业跨越增长瓶颈、实现“蝶变跃升”的关键支撑,并为中小型餐饮企业提供可落地的流程建设路径,同时预判未来三至五年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方向。

9月23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与红餐网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第34届HCC餐饮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活动期间,麦当劳中国初创核心成员、流程管理专家章义伍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01. 本届品牌节以“蝶变・跃升”为主题,您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对餐饮行业的意义?

章义伍:“蝶变・跃升”这一主题极具洞察力——“蝶变”意味着从“爬行”到“飞翔”的质变,对应餐饮企业必须重塑管理底层逻辑,才能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的束缚;“跃升”则强调在充分蓄力后的跨越式突破,要求企业在当前激烈竞争中明确未来三年的核心能力建设方向。

当下中国餐饮业正面临双重压力:既要“稳住基本盘”,更要“寻求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注入新的组织基因。“跃升”的核心在于“精准蓄能”——品牌节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趋势判断,不仅激发行业信心,也帮助从业者厘清未来三年应重点积累哪些能力。

02. 您如何看待运营体系,尤其是流程复制对实现企业跃升的作用?

章义伍:我在麦当劳工作近八年,深切体会到:全球顶级餐饮品牌的成功,从来不是依赖单一爆款产品,而是依靠“以流程为核心的规模化复制能力”。麦当劳之所以能成为全球餐饮标杆,关键在于将“流程”植入企业基因——从选址评估、开店筹备、值班管理,到食品安全控制与供应链协同,每一环节都有清晰、可执行的标准。最终达成“用一流流程赋能普通员工,产出稳定高品质结果”。

这种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大幅降低对个体能力的依赖,减少人为失误,控制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人才复制效率极高——麦当劳在中国如今每年可新开1000家门店,历史上全球曾实现每3小时开一家店的节奏,这背后正是流程可复制性的强大支撑。对企业而言,构建“不依赖能人的流程体系”,既能释放管理者精力,又能避免“规模越大、管理越散”的陷阱,真正迈向“蝶变式增长”。

03. 您曾深度参与麦当劳中国早期的流程、培训与营运体系建设。能否分享体系建设如何助力其实现高效规模化?

章义伍:麦当劳进入中国初期的“慢”,恰恰是为了后续的“快”。作为麦当劳中国“黄埔一期”成员,我们当时面临两大挑战:团队普遍缺乏餐饮背景,且公司有一条特殊原则——不优先录用有餐饮经验者。之所以敢这么做,底气正来自其“已在100多个国家验证有效的全球流程体系”。

最初三年,我们从美国引入30项核心业务流程,翻译并本土化落地:小到炸薯条的油温控制、牛肉饼的煎制时间,大到食品安全审计、门店日常运营,每个岗位都配有标准化操作视频。我本人原是高校教师,毫无餐饮经验,但通过系统学习九大流程化能力模块,顺利成长为餐厅经理。这种机制确保员工上岗第一天与一个月后的操作标准高度一致,真正实现“人才的工业化复制”。

这三年仅开出3家门店,看似缓慢,实则在进行“流程本土化验证”——最终仅需微调细节,99.9%的流程即可无缝适配中国市场。随后三年,依托成熟体系迅速扩展至30家;如今三年可开3000家,正是“先筑体系、再扩规模”战略的必然成果。反观不少餐饮品牌做到1亿营收便陷入停滞,症结在于未能破解“人才复制难题”:找10个能人尚可,复制100个则难上加难,而麦当劳依靠流程体系,一年可培养18000名合格店长,这正是体系化的力量。

04. 在当前竞争更激烈、人员流动更快、消费者需求更敏感的环境下,哪些流程最需“破旧立新”?

章义伍:优化流程如同健康管理,需先“诊断”再“治疗”。从行业共性出发,应重点聚焦三大流程板块:

首先是战略流程。麦当劳每年制定“三年战略规划”,并拆解为年度目标与季度行动(即“3-1-Q”机制),覆盖战略制定、分解、执行与复盘全周期。

其次是人员流程。战略落地最终靠人,必须建立涵盖“招聘、任用、培养、保留、优化”的完整人力资源体系,核心目标是“让员工理解战略、具备执行能力”。

最后是运营流程。这是餐饮企业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供应链管理,通过供应商分级(如A级1家、B级2家)降低管理复杂度,保障食材稳定供应;二是单店运营,麦当劳将其细化为30项业务流程+12项管理流程,实现全球一致性——我在新加坡、印尼、美国的门店观察发现,除语言外,操作流程几乎完全一致,这正是标准化运营的价值所在。

必须强调,优秀的流程绝非僵化的SOP文档,而是“工作导航仪”——引导员工高效少错;是“人才复印机”——加速标准化团队成型;更是“风险预警器”——提前规避经营隐患,且需随市场动态持续迭代优化。

05. 在流程复制过程中,最常见的障碍与误区有哪些?

章义伍:流程落地难,问题多出在“人”,主要有三大误区需警惕:

一是认知偏差。不少企业将流程等同于“流程图”或“制度文件”,耗费大量精力制作精美文档,却无人执行。真正有价值的流程,应具备“可操作、可指导、可产出标准结果”的特性。

二是投入不足。极少有企业高管或中层管理者愿意将15%以上的时间用于流程的设计、维护与更新。在“流程驱动时代”,无论是产品制作、人才培养,还是目标设定与问题解决,都离不开流程支撑。若管理者忽视流程建设,体系终将流于形式。

三是中层承接力薄弱。店长等中层是流程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总部设计再完善的流程,若店长不会教、不会督,员工便难以执行。麦当劳的做法很务实:70%店长从外部招聘应届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易理解流程逻辑),30%从内部晋升(熟悉业务实际);

同时配套激励机制:员工通过一项流程考核获“铜点”,通过半数得“银点”,全部通关则授予“金点”,“点数”直接关联绩效评估与晋升通道,有效激发执行意愿。

06. 为中小型餐饮品牌设计运营体系或流程复制模型时,您认为最基础、最关键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章义伍:关键在于回归本质——先梳理一线门店的重复性工作清单。就像家庭中,母亲每日做饭、洗衣、照看孩子是重复劳动,需明确步骤;餐饮门店亦如此,厨房操作、前厅服务、顾客接待、线上订单处理等高频重复动作,正是流程建设的起点。

中小品牌应聚焦“门店”这一“神经末梢”——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源于每一次到店体验,而非总部宣传。具体可先厘清两类核心流程:

业务流程:包括厨房出餐(如备料、烹饪时长)、前厅服务(如点餐、收银)、线上运营(如外卖接单、客户回复);

管理流程:涵盖食品安全(如食材储存、餐具消毒)、值班管理(如排班、高峰应对)、财务管理(如日结、成本核算)。

参照麦当劳“30+12”流程模型,中小品牌的流程总数通常不超过50项。把这些核心流程做扎实,就是体系建设的“地基”。例如可采用“每周梳理一个流程”的节奏,半年内即可完成关键环节搭建。我在训练营中常带领团队实操:白天讲解设计逻辑,晚上动手编写流程,次日点评修改,并持续跟踪优化,确保流程真正落地生根。

07.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您认为中国餐饮行业的标准流程体系将如何演进?

章义伍:尽管当前竞争白热化,但机遇往往孕育于挑战之中。未来三年仍是餐饮企业“蓄能跃升”的黄金窗口期。

首先,行业将持续“优胜劣汰”:经济周期与市场规律决定了餐饮品牌将经历“从少到多、从多到过剩、从过剩到整合”的过程。每年约有10%的企业因核心能力不足被淘汰,这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在“供给过剩”与“消费代际更替”的双重压力下,缺乏体系支撑的品牌将率先出局。

其次,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企业将意识到“以规范化基因驱动规模化扩张”的战略价值——全球十大餐饮品牌中九家来自美国,但美国并非传统“美食国度”,其成功靠的是体系化能力。我期待未来三年,中国能诞生跻身全球前十的餐饮品牌,正如瑞幸、海底捞已开启出海征程。

中国市场的挑战不在“环境差”,而在“同质化严重”。出海可成为“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新出路,而“流程体系”正是品牌全球化复制的核心基础设施(如山姆会员店、麦当劳均凭此实现全球高效运营)。

第三,企业将更聚焦“通过体系实现降本增效”。面对“获客成本高、人力成本高、运营成本高”的三重压力,“开源”与“节流”仍是生存关键。希望餐饮经营者将焦虑转化为行动力,从“重构管理基因、打磨流程体系”入手,真正迈向“蝶变与跃升”。

麦当劳中国初创核心成员、流程管理专家章义伍:以标准化体系驱动餐饮规模化跃迁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红餐网

红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