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规模化决定上限,合规筑牢底线

2025.10.31 19:01红餐网红餐网
郭霁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组专访,聚焦餐饮连锁化提速与合规体系升级的双重趋势,深入剖析合规从“事后补救”向“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的转型路径。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近日接受《红人面对面》栏目组专访,围绕餐饮行业连锁化进程加快与合规体系全面升级的双重趋势,深入剖析合规理念如何从“事后补救”演进为“系统性风险防控机制”,并就品牌合规基础建设、数字化进程中的法律风险、中餐出海合规策略等关键议题展开分享,为餐饮连锁品牌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支撑与实践路径。

9月23日,由广州市商务局指导,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与红餐网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餐饮品牌节(第34届HCC餐饮产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活动期间,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接受了《红人面对面》栏目组的专访,以下是专访实录:

01. 本届品牌节以“蝶变・跃升”为主题,而当前餐饮行业正经历连锁化提速与合规要求提升的双重变革。您如何看待法律合规理念的演变?

郭霁:我们律所自创立起便专注于服务连锁餐饮企业,完整经历了行业对合规认知的三个阶段:最初是“无意识状态”,仅在问题爆发后被动应对;随后逐步意识到合规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今则已形成“系统性合规思维”。

结合“蝶变・跃升”的主题来看,在连锁化浪潮中,品牌若想实现跃升,“规模化”决定了发展的上限,而“系统性合规体系”则是其根基。合规已从“救火式响应”“预防式管理”,进化为“构建系统性风险防火墙”,成为支撑规模化扩张的前提条件。

02. 如何推动合规从“风险控制手段”转变为驱动连锁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要素?

郭霁:连锁的本质在于商业模式的持续迭代——从直营、加盟,到联营、合伙制,门店运营模型不断演进;盈利方式也从单一的加盟费、品牌授权费,拓展至供应链收益、新零售等多元结构。但所有这些模式的落地,都离不开“由法律合同构建的规范体系”。以“合伙制设计”为例:必须先明确商业逻辑,再通过法律工具将其制度化,才能实现闭环运作。

03. 许多连锁品牌在快速扩张中采用“联营”“城市合伙人”“合伙制”等新型合作模式。但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模式常面临“名为合伙、实为加盟”或“规避劳动关系”的认定风险。企业在设计此类机制时,应如何兼顾灵活性与合规性?有哪些法律红线不可触碰?

郭霁:首要原则是——合规是前提,灵活性必须建立在合法框架内。商业模式可以灵活多变,但法律规则具有稳定性,不会频繁调整。因此,在模式设计初期就应完成合规风险评估,确保所有安排具备充分法律依据,再在此基础上优化操作灵活性,方能规避潜在风险。

您提到的问题,根源在于设计初衷:若目标是在合规框架内创新,就不会产生此类风险;但若初衷是通过形式包装规避社保缴纳、加盟备案等法定义务,则从起点就偏离了合规轨道,后续风险必然显现。

04. 快速扩张的品牌常因早期合规疏漏(如主体结构混乱、知识产权未集中管理)而被迫暂停发展。创始人应在哪个阶段启动系统性合规布局?

郭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餐饮品牌而言,“道”即合规——应从品牌创立第一天起就着手合规布局,重点抓两方面:

首先是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是商标注册。注册商标是品牌的法律身份,后续维权、规模化扩张均以此为基础。不能仅注册一个商标就了事,而需结合发展阶段进行系统规划:核心品类优先注册,延伸品类逐步覆盖;同时要防范“投入大量宣传后发现商标无法注册”或“侵犯他人在先权利”的风险。曾有品牌因商标侵权被迫更名,前期营销投入付诸东流,甚至面临巨额赔偿,教训极为深刻。因此,“未注册商标,不启动品牌”应成为基本准则。

其次是股权顶层设计,即便只有1-2家门店也需提前规划。股权结构不合理,极易导致后期运营僵局。例如,我们曾处理过一个案例:几位合伙人开设单店时未区分“单店投资者”与“品牌持有者”的角色,导致部分仅愿承担单店风险的投资者被动成为品牌股东,但其能力与认知无法匹配品牌发展需求,又拒绝退出,最终团队分崩离析。单店股东关注短期回报,品牌股东则需长期投入,二者权责与收益逻辑截然不同,必须在初期通过股权设计清晰界定。

这两项是合规的“地基”,后续再根据发展阶段补充特许经营备案、员工持股机制等合规内容,才能避免“边扩张边补漏”的被动局面。

05. 数字化已成为餐饮标配(如会员系统、小程序、私域运营),连锁品牌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哪些合规风险?

郭霁:主要有三类高发且易被忽视的风险,每类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第一是系统安全风险。

第二是数据合规风险——消费者个人信息与会员数据的收集、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例如“仅限收集必要信息,不得过度索取权限”“使用前须获得用户明确同意”“不得擅自向第三方共享数据”。不少品牌在未做合规评估的情况下随意使用会员数据进行营销推送,极易触发行政处罚。

第三是广告合规风险——连锁品牌的广告违规具有“传导效应”:若某门店未经授权发布虚假或违规广告,损害的是整个品牌形象,甚至可能引发舆情危机。因此,必须通过合同明确“总部与门店的内容发布权限边界”,防止权责不清。

应对这三类风险的关键仍是“先合规,后落地”——在数字化项目启动前完成合规审查,明确规则后再推进实施,远比事后补救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06. 中餐出海热度持续上升,但各国法律环境差异显著。品牌迈出国际化第一步时,最亟需解决哪些合规事项?

郭霁:中餐出海的合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前置布局”,第一步应根据“出海模式”明确合规重点:

若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即品牌授权),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知识产权全球布局”——务必在目标国提前注册商标,防止被抢注;二是“特许经营本地合规”——各国对特许经营的监管要求不同(如部分国家强制备案,部分要求信息披露),但底层逻辑约70%相通(多源自美国特许经营体系),可通过专业律所梳理目标国具体规定,确保授权协议符合当地法律。

若选择海外直接投资模式(如合资、独资设店),合规复杂度更高,需优先开展“准入风险排查”:一是目标国对餐饮行业的“外资准入限制”——例如泰国规定外资在餐饮企业持股不得超过50%,且严禁股权代持(违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二是本地运营合规要求——包括门店租赁政策(是否存在外资租赁限制)、消防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劳工制度(如最低工资、社保缴纳义务)等,均需逐一核实,避免因“水土不服”导致投资失败。

07. 餐饮品牌出海在人才与法税方面可提前做哪些准备?

郭霁:关键是提前对接具备国际经验的专业律所,借助成熟的海外合规数据库降低试错成本。例如,我们自2018年起便预判中餐出海趋势,目前已系统梳理全球60多个国家的“特许经营制度、知识产权规则、行业准入政策、门店运营规范(含租赁、消防、劳工)、法税要求”等信息,构建了完整的合规数据库。

企业无需从零开始调研,仅需通过轻量级咨询,支付合理律师费用,即可高效完成目标市场的合规风险筛查。”

上海中申律师事务所创始人郭霁:规模化决定上限,合规筑牢底线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红餐网

红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