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伏牛堂将自身的名气做大之后为什么要改名?好不容易将一个品牌的名气做大,改名不是会影响自身的影响力吗?伏牛堂为什么改名霸蛮?一起来看霸蛮牛肉粉更名背后的缘故。
就在伏牛堂更名的前几天,西少爷大张旗鼓的推出了全球品牌“Bingz”,并准备以联营模式启动海外扩张。再往前看,2017年12月27日,黄太吉新产品“斗店”上线,实地拍摄全球优选店铺,并提供整体设计方案,对接优质乙方。
不难发现,曾经引领潮流的餐饮网红品牌们都将目光放在海外。在此之前,从2017年6月开始,和合谷、局气、庆丰包子铺,兰州拉面、黄焖鸡、大董等相继出海。可以说,2017年随着“一带一路”出海战略被提上议程,中国餐饮企业迎来了第三次出海潮。

前两次出海潮分别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全聚德为代表;2006年左右,以小肥羊等火锅品牌为代表。而除了政策原因,第三次出海潮背后还有更深刻的文化背景原因。
伴随着中国80、90后一代的崛起,他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带来了新的创业机会。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消费升级,但张天一认为这样看消费升级,格局太小。在他看来,消费升级应该放在世界范围内去思考。
消费升级,品牌崛起的背后是国家的强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头看二战之后的美国,政治经济实力非常强大,但面对欧洲却没有任何的文化自信,因此为了找到文化自信,亟需能够对外输出的符号。饮食上的麦当劳,娱乐上的好莱坞顺势而出。如今的中国就如同二战后的美国。未来20年,如何成为可以帮助国家去诠释自我的符号,这才是消费升级中品牌的最大机会。那究竟什么样的品牌有机会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餐饮符号呢?
品牌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层就是产品,第二层是场景和情绪,第三层是符号。以星巴克为例,它的品牌第一层的产品是咖啡;品牌第二层的场景和情绪是第三空间;品牌第三层的符号则是遍布全世界的小绿人。
一家品牌要成为国家文化输出的餐饮符号,一定要能够代表一个崛起的国家想要表达的情绪,就像“金拱门”代表的效率安全,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一样。在张天一看来,相比于中性的“伏牛堂”,“霸蛮”蕴含的这种死磕、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可能就是中国这一代年轻人想向世界诠释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霸蛮这个品牌,我觉得未来应该把它做成一个符号,它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碗牛肉粉。”
伏牛堂为什么改名霸蛮?霸蛮牛肉粉更名背后的缘故就是上面这个,张天一要将自身的餐饮格局不断扩大,不会止步于一个牛肉粉式的符号,而是要专心做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