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详情

比茅台还“暴利”的生意,这次靠IPO讲新故事?

2025.11.13 13:03红餐网红餐网
如今已是第四次冲击IPO,鲟龙科技能否最终成功仍充满未知。

如今已是第四次冲击IPO,鲟龙科技能否最终成功仍充满未知。

“鱼子酱巨头”再度踏上资本征途。

近日,杭州千岛湖鲟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鲟龙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由中信证券与中信建投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年营收突破六亿元的鲟龙科技,今年上半年净利率甚至超过贵州茅台,稳居全球鱼子酱产业龙头地位。

生长周期长、售价高昂的国产鱼子酱,已然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高端市场的亮眼名片。不过,先别急着羡慕。

作为一家涵盖繁育、养殖、加工及销售全链条的股份制企业,鲟龙科技此前多次尝试登陆A股均告失败,曾在新三板短暂挂牌,却在今年8月主动摘牌。其资本化之路可谓坎坷不断。如今第四度冲刺IPO,结局依然扑朔迷离。

科研专家创业,深耕“慢鱼”赛道

鲟鱼三年才可辨雌雄,七年方能取卵,整个养殖和成熟周期长达7至15年,因此被业内称为“慢鱼”。加之其为冷水鱼类,需常年生活在水质优良、水温较低的高纬度水域,一旦水温超过28℃便极易死亡。正因如此,国内鱼子酱生产企业普遍具备科研背景,起步时间也较早。

鲟龙科技创始人王斌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淡水渔业专业,早在1998年便在北京郊区开展鲟鱼全人工繁育研究,曾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总经理。2003年4月,他创立鲟龙科技,核心团队多来自该技术工程中心。

图片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大学官网

事实上,王斌启动繁育研究之时,恰逢野生鱼子酱产量跌入低谷。据公开数据,1977年里海等水域的野生鱼子酱年产量曾高达近2000吨;但因过度捕捞与生态恶化,到1997年已骤降至280吨。

王斌团队率先攻克了“北鲟南养”难题。最初将养殖基地从北京迁至浙江千岛湖,却在2005年遭遇罕见高温重创。“起初每天只死一两条,后来变成上百条,最后成片死亡。我们只能不停地打捞死鱼,心情非常沉重。”团队成员回忆道。

随后,他们通过抽取水库底层冷水注入陆地度夏池(专为鲟鱼避暑设计的人工水池),将存活率提升至97%以上。2006年,鲟龙科技年产鱼子酱500公斤,并获得日本、德国、美国等地出口订单;两年后产量跃升至3.2吨。

△千岛湖,图片来源:鲟龙科技官网

2009年,王斌看中衢州乌溪江优质水源,成立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公司,并逐步建成亚洲最大的单体鲟鱼养殖基地,成熟鲟鱼活体总重超4000吨。

2016年,鲟龙科技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个杂交鲟新品种——“鲟龙1号”。

在养殖实践中,公司通过持续优化人工选育与饵料配方,显著提升怀卵率;借助基因鉴别技术,幼鱼养至半年、体重达0.5公斤即可分性别。同时采用“生态网箱+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15分钟内完成取卵分级,产品获欧盟有机认证。

西进扩产,构建养殖新格局

尽管中国鱼子酱市场有“浙派”“川派”“鄂派”之分,但将鲟龙科技简单归为浙派并不准确。

近年来,以千岛湖为起点,鲟龙科技不断向西部拓展,寻找水质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的生产基地。

这些新基地不仅支撑了产能扩张,也促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成为四川润兆渔业、湖北清江鲟龙等同行的重要根据地。鱼子酱作为高附加值稀缺产业,亦受到地方政府高度青睐。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招股书披露,鲟龙科技目前已布局8个养殖基地。企查查信息显示,其在江西、湖北、四川等地均有投资落地。

在江西,股东夏永涛于2008年注册江西省箬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主营水产养殖与食品产销,现由鲟龙科技全资控股。

2013年,湖北千岛湖鲟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襄阳成立。当地依托汉江资源,推进总投资30亿元的汉江鲟鱼谷产业园项目。

2021年,鲟龙科技净利润首次破亿,同年进军四川,迈出产能跃升关键一步。

当年,公司出资5亿元设立四川卡露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卡露伽科技”),并将加工厂选址于雅安荥经县五宪镇烟溪沟村,周边同步建设养殖基地,预计今年供应50吨鱼子酱。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5年,润兆渔业已在雅安建成当时全省最大鱼子酱生产基地——天全县冷水鱼现代农业园区。

据四川省水产局预测,到2027年,卡露伽科技年产量有望达210吨,约占2024年中国鱼子酱总销量的55%。

△图片来源:鲟龙科技官网

2024年,董事会秘书许鹏飞向第一财经透露,公司计划五年内在四川等地实现产能翻倍,并探索东南亚布局以增强供应链韧性。

在扩张的同时,鲟龙科技也在优化养殖模式。

在浙江大本营,公司推行“公司+农户”两段式养殖:由企业提供鱼苗,农户养殖三四年后再售回公司,最终由公司完成取卵与加工。

参与农户多具备养殖经验与资源。例如成都蒲江县最大鲟鱼养殖户杨勇,曾在当地农技站及润兆渔业学习三年技术,自2024年起每年向卡露伽科技供应三万斤三龄鲟鱼。

这一成熟协作机制,为全国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球销量第一,却长期隐身代工?

产能虽上去了,但市场接受度与品牌建设仍是挑战。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鲟龙科技已连续十年蝉联全球鱼子酱销量冠军。然而,在品牌尚未打响前,其在国内业务主要依赖为第三方代工。

2009年,公司首次参与汉莎航空供应商招标遭拒;次年再试仍未果。直到2011年,汉莎发现其采购的某德国品牌鱼子酱实为“卡露伽”出品,才重新审视并赴千岛湖考察。

最终,鲟龙科技成功进入汉莎头等舱菜单,但初期仅标注“made in China”,未显露自有品牌。

2017年,公司成为汉莎全球所有航点鱼子酱独家供应商,随后亮相奥斯卡、G20峰会等国际舞台,品牌影响力逐步建立。

△图片来源:“卡露伽鱼子酱”视频号

国际声誉积累后,各路资本开始关注。

2018年,天邦食品通过股权受让入局,接手原外资大股东威廉姆·豪斯顿所持股份,意图借鲟龙科技切入高端消费市场。

2023年,浙江农发集团注资入股。

今年5月,西子国际董事长陈夏鑫通过协议受让宁波兴鲟创投所持11.8858%股份,持股比例升至12.67%,成为最大外部股东。业内普遍认为此举预示港股上市临近。

净利率碾压茅台,前景几何?

事实上,鲟龙科技的IPO之路屡遭挫折。此前三次冲击A股均未成功。

2012年首度申报被否,主因关联交易问题:持股4.99%的资兴市良美鲟龙科技开发公司实为其重要客户,剔除该影响后,公司业绩不达标。

2014年二次申报因材料不全被中止。期间,资兴良美甚至公开指控公司2012年IPO存在营收造假。

△图片来源:企查查

2016年第三次冲刺,虽已降低关联方持股至2.61%,但仍因境外销售真实性、毛利率合理性、存货激增等问题遭质疑。

转战新三板一年后,公司于2024年8月摘牌,如今转向港股。

今年上半年,鲟龙科技净利率高达60%,超越茅台的52.56%。凭借“慢鱼”特性构筑的高壁垒,短期内难有对手撼动其产能地位。

其“科技养殖+全球高端食材”的叙事逻辑,契合港股及国际投资者偏好,有助于摆脱传统农业标签,塑造生物科技与奢侈品食材双重属性,争取更高估值。

但挑战依然存在。

生产端方面,优质冷水资源稀缺,东南亚扩产尚无实质进展,产能天花板可见;“公司+农户”模式虽助短期扩张,但依赖地方配套成熟度,可选区域有限。

图片

△图片来源:“衢州发布”公众号

业务端上,公司对大客户依赖明显:2022至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采购额占比均超60%。海外销售为主力,但自有品牌占比较低——2025年上半年第三方品牌销售占比达68%。

尽管近年发力内销,“黑黄金”价格仍令大众消费者却步。而其主要应用场景——高端餐饮,近两年亦呈疲软态势。

此外,重复取卵的鲟鱼需持续投入养殖成本,压力长期存在。未来,公司既要应对同业竞争、拓展消费圈层,也需强化品牌溢价,提升抗周期波动能力。

正如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常务理事、中善资本董事长梁啸所言,生物资产风险、食安监管、汇率波动、海外合规及高端消费周期起伏,均为鲟龙科技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

作者:春莹;编辑:景雪;题图:图虫创意

https://www.chasyi.com/article_detail/3166391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商文在线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红餐网

红餐网